书籍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的封面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

陈瑞华

出版时间

2008-01-01

ISBN

978750367812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引入了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对中国刑 事诉讼制度的模式化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旨在揭示中国刑事诉讼之特性的模式概念。本书并不局限于对法律条文之优劣得失的讨论,而是立足于对问题的存在及其成历的客观解释,尽量关注刑事程序法的“实施状况”,将“社会中的法律”而不是“书中的法律”作为研究的对象;本书也不满足于对各种诉讼问题的技术性描述,而试图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来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深层结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尽可能地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目录
惊心动魄的跳跃(代序言)
第一章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
一、引言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三种模式
三、刑事和解的现实利益基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过序言之后,我觉得陈瑞华的研究之所以吸引我还是因为他的宏观法学视角和微观研究方法,我很喜欢这种刨根问底的书,而不是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
检察官是中立化还是当事人化?刑事被害人的有关权利?一涉及到刑事就要全交给国家吗?刑事和解的利与弊?还有很多看是完美的建议其实没有良好的前提,它能适合与中国吗?没有付诸于行动的理论都是空想,可付诸于行动的却又表现出诸多缺陷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完善的中国模式,可能这永远是一个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个制度都会存在缺陷,只是我们得试着去把缺陷最小化!
读书会
(80th)这本书非常深入的剖析了中国的刑诉制度,虽然随着新的刑诉法的出台,部分内容已经从法律上被修改,但是我询问过刑法老师,我国的卷宗笔录为中心、被告人权利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存在、并且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因此书中的观点也不能理解为过时。帕克的对抗性司法或许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要是能缩减一半的篇幅就好了,论述太过于追求严谨,反而导致一个论据重复、多次的使用,导致内容过于累赘,否则的话,将全书视为一篇学术性很强的论文也是可以的。
死刑核准权的收回在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未得到根除的情况下,仍属于行政化裁判方式的延续。但最高法对于死刑复核权的改革吸收了近年来的成功经验并成为刑事诉讼的办案规范,如果得到贯彻实施,将对死刑案件的审判产生积极影响,前提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阻碍。
68、75-79、114-116、121、160、219、258、263、288、235、370、372、379、381、396、403、420、426、443
有关刑事和解案件中心主义的论述翔实。另外,教会我们扩充观点、论证的许多技巧。本书中的技巧目不暇接,甚至让我忘了书里居然有很有意思的观点。
刑事诉讼研究的好书 2020.8.5
陈老师是真的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