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的封面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

黄宽重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05752818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南宋权相史弥远的老师孙应时

他的生命历程,如何照见了动荡诡谲的南宋政局?

◎ 编辑推荐

☆ 黄宽重先生深耕南宋史多年,他以独特锐利的史家眼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了曾任权相史弥远塾师却名不见经传的孙应时,这个中低层士人坎坷跌宕的一生折射出一幅更加逼真、具体的南宋中期政治图 景。

☆ 以丰富、多元的文集尤其是书信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从而勾勒出一个边缘性小人物真实、丰满而具有故事性的人生轨迹,为宋史学界将目光转入下层社会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考证精详、立意独到的学术型人物传记。作者一反以往南宋政治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侧重于名臣大儒的倾向,通过孙应时这位南宋中期中下层士人的个案研究,立体化多维度地摹画当时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既揭示中低层士人研究对于理解宋代学术与政治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也传达出宏阔的历史感与细腻的人际温情,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传记性研究著作。

◎ 学者推荐

作者深耕南宋史长达半个世纪,当世之中,没有谁比作者更了解南宋史史料的分布状况,没有谁比作者更懂得文集在南宋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书信是其中最为鲜活、私密的珍贵素材。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冬梅

孙应时虽正史无传,泯然众人,却在家族结构转型、官僚系统运作、士人群体自觉与道学主潮汇聚等多维交集上,构成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多棱面的典型性,为理解南宋中期政治、社会与学术展现了独特的新视角。全书颠覆性地将一个富涵典型性的小人物设为细描精绘的主角,旨在彰明小人物对大历史的合力作用,让这幅南宋中期政治全景图呈现得更逼真、细致与丰富。这一个案,不仅补充并修正了学界的既有观点,也凸显了中低层士人官员的研究,“对理解学术与政治的整体发展,有其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宋史学界虽已自觉将视野转向下层社会的边缘小人物,但在传达宏阔的历史时空感与细腻的人物温度感上,《孙应时的学宦生涯》是开风气的。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奠基乡里:孙氏家族及其余姚人际网络
一、 缘起于教育的孙、胡、莫三氏世交
二、 乡里网络互惠:孙应时对胡氏后人的扶持
三、 孙氏二代授业乡里的师友关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可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对读。余著聚焦名臣大儒在孝、光、宁时代政争中的角色,而本书则侧重政争对中下层官僚和道学追随者“毛细管”式的渗透,更见复杂幽微。“网”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写作策略上,由代表性一人(孙)而至其师友并最终连缀为整个官僚系统的生态之网;“网”也是实质意义上的,孙利用同乡之网、太学之网、四明陆学之网,以一介寒门布衣,绕过“循资”这种道阻且长的上升渠道,凭个人政绩和贵人帮衬“跳龙门”成功,却最终折戟于“庆元党禁”,可谓成败皆在此“网”。不过作者也强调了“网”的弹性,揭示道学众人各自因应学术探索和政局变动而“转益”和“转易”,既是个性也是家庭背景和政治地位迥异使然,内中充满调整和妥协。若无视这点而作标签化处理和单一道德批判,则很难理解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选择及其心境由来。
以孙应时这一南宋中期的小人物为视角 依托《烛湖集》中丰富的书信内容 勾勒出其复杂而多元的人际网络 书写出政局变动下的个人因应 很有启发 PS:大陆版删去了一些精彩的考证内容……
前言最启发人,为我们勾勒了史料-问题-关怀这样一套学术进路的形成图景。以孙应时为主的中下层道学士大夫的生命历程(人际关系为主)为切入点,以其所著《烛湖集》等南宋文集为主要史料依据,以道学与政治之关系、道学学派的竞合趋势、宋代中下层士大夫的生存状况为观察视角和问题意识,以修正传统的研究理路从而提供更广大、丰富的宋代士人阶层的社会图景为理论关怀。
本书为宋人笔记与史料互证的南宋基层官员传记性质研究之典范,黄宽重指出以往学界探讨学术流派发展,多较侧重领袖人物的言行、互动及其影响,少从追随者角度,理解其师从乃至转益原因。这在研究南宋道学发展,尤为明显。此现象当系研究资料不足所致,但对掌握整体学术样貌而言,却是窒碍关键。为弥补此不足与偏失,本章关注大儒思想学说发展与竞合期间,道学追随者如何与为何选择特定师从典范,如何开展学术追求,乃至当师从对象转变后,对师徒关系与学派发展的影响。探讨孙应时及其陆九渊心学学友的思学成长与师从变化,研究说明,在世变之中,环境变化与人际关系深刻影响士人官僚的仕途与命运,同时揭示集团意识并未如想象中那样组织化且强固,对重新梳理南宋中期政局极有帮助。
从遂安县令到出任丘崈幕僚期间,是孙应时开展宦途的重要阶段,也是他具体实践道学理念,却真切体认到学宦难兼的时刻。为突破乡里人脉的囿限,孙应时必须以自身的才能开拓仕进坦途;从太学入仕,乃至在黄岩、史浩家,都让他结交有志一同的学友同僚,及朱熹、楼玥、史浩、丘崈等名宦硕儒,对他致力学术与仕途的发展都有裨益,使他能在几经波折之后,出任独当一面的遂安县令。孙应时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因此勤于政务,以实际行动宣扬道学理念,和师友共同标举并勇于捍卫道学价值,表现他谋兼顾学宦的强烈企图心。然而,县政庶务繁杂,使他疲于应付,为了支撑家计,只能选择以追求仕进为主要目标。此时孙应时除了执守道学理念外,实际上已放弃学业上的精进。通过孙应时,可以窥见士人若出身寒门,在家族乃至社会资源不足时,面对官场的激烈竞争,只得职涯
通过梳理孙应时及其学友的人生轨迹,展现南宋中期政局动荡下中低层士人的困境与应对,并凸显了人际关系网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对书信资料的运用十分充分且熟练,对以往的研究路数亦有颇多反思。 (孙应时有文集传世,已是幸运的了吧。许多中底层士人惟留只言片语)
3.5⭐ 全书以南宋中下层官员孙应时的官场沉浮为主线,同时以他的生平与经历向外辐射,勾勒其他道学追随者在以庆元党禁为主的政治变局中的变化应对。 同时,强调了在当时环境中,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由民至宦。孙应时三代人的努力至他这一辈完成这一转变。 并且,家境和人际网络的因素在宦海的迁转铨叙中尤为重要。而他出自寒门,只能自己苦心经营。幸而在太学和东湖书院的经历,为他结识陆九渊、朱熹、丘崈、史浩等人提供了机会。更有幸执史弥远两兄弟教席,由此今日方能看到《会稽续志》中的孙应时传以及《烛湖集》的传世。 作者更以《烛湖集》版本考察、梳理的孙应时年表以及征引书目附于书后,整整八十八页。 本书不失为一本通过中下层视角观察南宋中晚期政治与士人交织因应关系的学术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