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怕将来的中华民族也会像美洲的红印第安人一样,被划出一个地方,做为民族的保存区域,留一百几十万人,做为人类过去种族与一种文化民族遗型,供人家的学者来研究,三时五时到那区域去,看看中国人怎样用毛笔画小鸟,写草字,看看中国人怎样拜祖先和打麻雀。种种色色,我不愿意再往下说了。我只要提醒诸位,中国的命运是在青年人手里。青年现在不努力挣扎,将来要挣扎就没有机会了。将来除了用体力去换粥水以外,再也不能有什么发展了。我真是时时刻刻为中国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许地山(1893.2.14—1941.8.4)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