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盲点的封面

盲点

[美]马扎林·贝纳基

出版时间

2014-08-31

ISBN

9787508646039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了解自己的内心。我能公正而准确地评价他人。”

我们终其一生与种种文化态度共存,它们所针对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乃至是否有残疾。在这些文化心态的影响之下,其实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有些偏见,这正是顶尖心理学家马扎林•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在《盲点》一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上面引述的自我认知提出了质疑。

本书作者用“盲点”来比喻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刻板印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贝纳基和格林沃尔德抛出了这一系列问题,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潜意识偏见”或“隐性偏见”。

“内隐联想测试”大大改变了科学家了解人类思维的方式,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思维“盲点”一窥究竟。两位作者作为“内隐联想测试”的发明者,不但启发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出了畅销书《眨眼之间》,更在《盲点》重向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生动好玩的实验和问题,从昆虫与鲜花、小鸡与婴儿、老年人与年轻人、耶鲁教授与医生,到乐团演奏与花样滑冰,等等。

目录
推荐序 VII
序 言 XIII
第一章 社会动物的认知错误 1
视觉认知错误:两张桌子完全相同 5
记忆认知错误:根本没有“昆虫”这个词 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的知识点不多,只就个体的隐性偏见进行全方位的描述。最棒的是把实验过程呈现了出来——然后大家都可以真正发现自己内在的潜意识中的偏见了。可惜的是本书中并未提出除盲测外的有效方法来破除之——或者说,现在真还没什么更好的办法被提出来。所以说也不是作者的问题,只是因为研究本身的进展所限,会让人有点失望。另外平权这事儿还真不是建立制度就完了,关键还是改变人的思维,大概又要经过几代乃至更久的努力了。
认知错误、谎言、潜意识偏见、直觉、刻板印象、群体分类,都是造成我们无法看清事实的盲点,介绍了“内隐联想测试”这种发现自身潜意识偏见的工具,结论是认清自己的隐性偏见,接触更多不符合偏见的东西来削弱刻板印象。感觉写的比较零散,令人容易走神。
观点清新,论证赘余。自省的最高境界,不是对不作为的批判,而是对不可见的悲悯。
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书,虽然不好说作者是不是已经事先决意立足于探讨种族歧视问题搜集证据(绝大部分论述集中于此),但无论其中关于人对自身隐性意识认识程度之低的说明也好,还是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介绍也好,都还算全面。结合前段时间读《自控力》的心得,果然要说,人的自觉力才是驱动人提升自身以及认清世界的引擎。喜欢附录部分。虽然书的架构有点分散,似乎重心不稳,但提供的视野尚佳,推荐。
这类心理学书籍都很有趣,闲下来不妨看看
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但读到现在,我也还在怀疑,盲点也许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产生的副作用。
团体之间的歧视行为逐渐从公开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帮助团体内成员的日常行为,内群体偏好是弱势群体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吧,全都是实验,明明是为了消除盲点,可是却创造了盲点,黑人白人亚裔什么的,感觉每一句话都带着偏见,可能是感觉被冒犯了,而且很符合他们的叙事风格,又臭又长,这个就是刻板印象吧
一本不出于中国语境,却大量涉及人类成长过程中所适应的固有文化的书,读起来生硬
翻译太差了,编辑审核不严格,有很多地方都不通顺。看完这个还得去找原版书。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