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的封面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美] 巴巴拉·W·塔奇曼

出版时间

2015-10-01

ISBN

9787508648170

评分

★★★★★
书籍介绍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这种堂吉诃德式屡战屡败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年和1972年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费正清等历史学家的推崇。 奥利弗·B·波拉克曾这样写道:“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们而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目录
前言
致谢
开篇 危机
第一章 一个军官的成长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然成书时代比较早,也没有运用更多的中方资料,但还是不失为一部精彩的传记。
要我说,虽然后面美国对华政策,依旧会犯傻,像杜鲁门不援助蒋光头武器了,艾森豪威尔取消国府武力反攻大纲,肯尼迪弱智地对赤营抛橄榄枝,但撤掉史迪威无疑是华府少有干的聪明而正确的事。
“我恨不得放下铁铲,到中国去跟朱德扛枪去。”
以史迪威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
本书相当于史迪威的传记,他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要理解史迪威,一定要从美国社会的政治/信仰/制度,以及时代背景去看,就能理解他的固执和偏见。他是一个军事能人,也算是中国通,但硬把他放在需要搞政治的关键角色上,是伯乐马歇尔的问题了,个人注定是一个遗憾结局。他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抉择,是非只能看读者的思考角度了。
“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似的。”文末最后一句,是巴巴拉塔奇曼以后来者的上帝视角的总结,但却也有启示和预言的味道。作为彼时最熟悉中国的美国人,史迪威的善意或者说是改变中国的激情并不难理解,但显然,这个国家的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算盘,这不仅是个性所致,也是文化差异的必然。这本书与史景迁的《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交相呼应,以西方顾问的视角,展现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这个老大帝国的苦难、耻辱与荒诞。
黎元洪并非床下都督,胡说八道有失严谨精神,后来看作者宣称在《八月炮灰》中“编造了一些东西,但没有人发现”,发现她就是这种人。史迪威在军校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其认为“缺少替代性是‘所有独裁者’的通病”,这恐怕不是通病,是通性。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确实强,非常引人入胜。对中国军队的批评看过以后心情很沉重
听书: 史迪威事件
2022年NO.47 阿美利加版民国那些事儿,很好读,偶尔也有失实之处(成传奇故事了),看着一些熟悉的事和还算熟悉的人物在从一个角度讲了一遍,挺好玩儿的。基本和我方讲述的是同一件事儿的正反两面,也许有人觉得受到了冒犯,但是也确实从某方面来说暴露了自身做得不好的地方。只有一个,“酸醋乔”和“花生米”的关系交恶是板上钉钉的,看着神仙打架还挺逗的。还有,不管怎样,史迪威是爱中国(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