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浅薄的封面

浅薄

[美]尼古拉斯·卡尔

出版时间

2015-11-01

ISBN

9787508655611

评分

★★★★★
书籍介绍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效率的提升和生活的便利,但卡尔指出,当我们每天在翻看手机上的社交平台,阅读那些看似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时,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渐渐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优化、消费最优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浏览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卡尔认为这是一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智能伦理。

在由美国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所著的《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大脑的思考方式。

目录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户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1、我变成了机器人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虽然可预见深度阅读的式微及重归精英阶层,但是读书人将会因此拥有权力和威望,还是沦为有神秘嗜好的古怪人群?全书梳理得比较好,但可惜无甚解决方法可操作,且中间太多资料对我来说极其熟悉,随手翻翻吧。
内容再丰富的畅销书,也仍然只是一本畅销书。作者把从文字出现到现代信息社会的历史梳理了一遍,读起来还挺有趣的。简单来说,整本书的事实部分都挺有趣的,至于观点部分,只能说话题性足够吧。畅销书本身就是为了阐述观点,读畅销书也是为了了解更多的观点。各取所需。
一年以前,老板在一篇顶刊中引用了此书,我大为不解,看完之后大致明白了,中信把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做成了畅销书的样子,删去了参考文献。这本书适合每一位深度豆瓣用户,当然了更适合离开其他app和互联网就活不下去的人。
书里最基本的观念是互联网让人变得越来越浅薄了,这本书和很好深度工作那本书正好互相映衬:深度工作的减少,我们的脑子也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平凡。当我们不再翻开一本书深入到其中好几个小时逐步吸收书里的论点,反而让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互联网,我们整个人就会废掉。书里有一段话非常精辟,大意是说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他脑子里的文化、知识等等基因决定的。当不同文化下的人都通过互联网这个大染缸获取浅薄的认知,我们的文化、身份也就丢失了。作者也同意了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与方便,事实上这确实是个伟大的发明。但就是因为太过于方便了,所以人会像染上毒品一样为之上瘾着迷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网络将我们的知识体系分散打的破碎。用网络的人变成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作者劝诫的不是不用它,而是要谨慎地对待,必要的独处
为何总有种作者写跑题了的感觉😄?
看得实在太乏味了,似乎是强行为了那个观点而凑字数写成一本书,很大篇幅都既不怎么沾边也没多少可读性,寥寥几段话就能说清的观点,何必呢。
高三读的
(《如何再次拿起一本书》延伸阅读)
在互联网已经势不可挡的时代,我们似乎对于它的批判只是它还不够先进不够高效,但我们俨然忽视了它对人的思维造成的影响和以便利为由隐藏的代价。互联网深刻的改变了一切和它相遇的东西,也包括发明互联网的人类自己。在媒介与整个社会盘根错节之后,想要去除已不可能,除非将整个社会结构颠覆,但这也显然不现实。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需要保持警惕,保持人之所以为人,也就是最不可能被计算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的联系以及我们丰富的情感。避免的唯一途径就是具有足够的自我意识,这包括警惕,批判与反思。我们要抵挡技术带来的诱惑,避免人类独特的主观性被客观的算法取代与控制。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倒不是互联网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使深度思考更加困难,而是大脑是可以重塑的,这就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去改变我自己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