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哈佛中国史2的封面

哈佛中国史2

[美] 陆威仪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508664354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对古代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到好奇。《哈佛中国史2》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揭示了历史事件的真相,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出生于1954年,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现任斯坦福大学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他致力于研究中国文明,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等著作,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有重要贡献。
推荐理由
《哈佛中国史2》以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描绘了中国古代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一历史阶段的复杂变迁。每个章节都聚焦于不同的历史主题,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演变。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深刻独到,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面貌。
适合哪些人读
对古代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学者
对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感兴趣的学者
以及希望提升历史素养的广大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总序
导言
第1章 南北中国的地理
农业与治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陆威仪对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面相之间的互动把握得很准确,地理、城市、家庭、佛道几章写得很出色,揭示(或综合)出不少有启发性的观点;不足之处一是史实错误不少,算是西方汉学的通病,比如说汉中在川南,竹林七贤生前没有交集,玉台新咏作者是萧纲等等;二是全书的结构似乎还有优化的余地,感觉稍显凌乱,有些问题的阐释分散在不同的章节,章节的安排看不出内在的逻辑。本册从引用书目看绝大部分都是西方著作,中文的只有唐长孺、王仲荦等老一辈学者的经典,似乎未能吸收90年代以来的中文学界新成果,姑且看作是主要反映海外中国中古前期历史研究成果的作品吧。
写通史特别容易体现一个学者自身的学术知识结构,个人感觉陆威仪写到这本,尤其是这本的后半,和前一卷比要好很多。关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几个典例抓得相当准,很见功力。
此书的史观与国内传统、线性的史观其实没有大的区别,“新史观”的宣传口号有点过。国内史观更多关注宏观的、为政治服务的行政架构、经济形式和文化表征,这本书则聚焦微观下的权力内核,容易被忽视的城乡具体情况,依托于当时环境的宗教、外交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书法)。总的来说,对视野有一定的拓展作用,但没有质的影响。
四星半。翻译挺好的,没读出翻译的感觉。第一章好有意思啊,后面感觉没有这么惊喜了。不同于前面看的剑桥秦汉史,这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能够把这个时期的重要性、独特性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是通史书很好的一点。譬如说地方如何获得了脱离中央的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的地位、山林为何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乡村和园林如何进入文学的视野等等。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南北朝只是作为一个过渡时期获得其重要性,而是展现其不同于秦汉也不同于隋唐的独特的魅力。全书很注重从文化尤其是宗教角度讲述历史,但是对于佛教是否真的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阅读来回答。采尾注而非脚注挺烦人的,而且参考文献很多直接用的汉译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出现过英文名所以省略了),查找起来相当不易。
最近读过的翻译最好的一本学术书籍了(心累。无论是正文还是序言都很有功底,尤其是西方学者有意基于“汉民族”的民族意识来区分“内”“外”及其带来的社会变化方面也比较有启发。当然书的结构同理,整体性很强。只是Conclusion部分基本上就是简单梳理了隋史…我本以为是把每张开头的概括性陈述做一个更精确的提炼。但是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注释方面都极其不学术,经常出现诸如“5世纪中期的南方史书提到”,然后没有标注到底是哪一本,我的天哪。这怎么读……
写的比小说还好看,中国的历史学家什么时候能学会这种写作手法就好了。
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相比,东方的这片土地,由世家大族把控,将大一统的帝国塑造成财富与帝国的唯一正义化,大一统的内涵成为基因,在600年间被各个统治者解读、传承,最后才有隋唐的再度统一。
佳作,水平明顯高於秦漢卷。很好地展現了南北朝作為秦漢和隋唐過渡狀態的特徵與發展。從南方開發、政治生態變化的大背景確立了南北兩方的軍事王朝的統治,繼而論及城鄉、華夷的生活面貌,由此討論到帝統的新元素佛教與道教,而佛道兩教又互相借鑒乃至於養蠱,形成了三階教這個終極品,導向了隋的時代以及本身的滅亡。可惜對於玄學思潮的來龍去脈談說較散,不成系統。以及結語最後全用來介紹隋朝了,比較迷惑......
2022,0110。by得到。
世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兴起,在与朝廷互动、参与经济活动、被裹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衰落。 部分篇章(第六章尤多)的资料明显偏旧,部分观点有待商榷,个别逻辑奇怪(不知是否是有删节,如论证“北周更能代表“中华”正统”时)。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