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哈佛中国史5的封面

哈佛中国史5

[加] 卜正民

出版时间

2017-08-01

ISBN

9787508664545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新颖的视角,精致的结构,久已被忽略的生动细节,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堪称近年来元明史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译者简介 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兼任讲师。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史、海外中国学。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总序
导言
第1章 龙见
龙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明的比重比元大所以有点不过瘾(没办法谁让人家时间长)。有些部分结论下的匆匆,感觉作者脑子里很多reasoning的步骤都没来得及展开。感觉考完LSAT之后看中文书的速度都翻倍了啊,有点找到像看漫画一样扫书的感觉了
《哈佛中帝史》里的这一本与其说是史学专著,不如说是披着历史外衣的玄幻文学,文学性压倒史学性,而且气象学和环境决定论放在开篇,结尾刻意呼应,宛如一部形式严谨的戏剧,我不太赞成这种以文本精致的形式主义消解元明史本身精神内核的浪漫主义论史方式,这往下有可能沦为玄学、自然主义和萨满教,还有虚无宿命论、机械宇宙论。另外,结论中对元朝过分褒奖了,去看看元杂剧,就知道元朝的征税制度事实上就是纵容贪赃枉法和搜刮基层、扶植地方垄断割据恶霸,破坏农业生产。元朝殖民者未能根本意义上理解农耕制度,不管皇位继承是否混乱,殖民都不可能长久。
明史卜正民,清史史景迁,讲故事的本领可谓一时瑜亮
可能是这套书里最好的一本。充分展开,收放自如,行文也很有趣。
灾害那段可以作为资料,沿海渔民的生活状态确实在一定程度凸显了晚明人口的缺陷。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留意为什么明王朝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的?这里面大有学问。相比崩溃的原因,旧制度的合理性更值得探索。
虽不能算是一部涵盖元明所有历史的著作,但是从很宏大角度叙述了元明两代的气候环境,生态恶化,物华人文,家庭宗族,和龙见罪罚。最独特的地方是讲述了明代中后期和西方国家进行的一系列交流,并从欧洲视角出发讨论了明朝印象。可惜了最后一个汉人帝国,本有机会凭借和欧洲的科技交流在晚明建立君主立宪内阁政体,并打败满清,但遭遇了连年灾害和小冰河期,而那时的人们又如此笃信灾异的示警,以致渐失民心。
国外学者在研究评价历史的角度中对于经济和思想的发展格外看重,不由想起了才开始看的《白银帝国》。
很有趣的角度,从龙见开始,总结了元明时期九次重大自然灾害,然后是经济、生活、宗教等全方位的展现。不过作为一本历史著作,每次提到皇帝驾崩,都是用的“薨”,实在有点不严谨。
最好的通识/百科历史写作,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有深度、有思辨,竟然还有完整的叙述结构(“见龙””见渊“的故事写法真心高级)
作者水平很高,但感觉有点过于过于炫技了,读下来的实际收获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