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谜一般的七支刀的封面

谜一般的七支刀

[日] 宫崎市定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08679907

评分

★★★★★
书籍介绍

★“汉学诺贝尔”儒莲奖得主、京都学派史学泰斗宫崎市定晚年得意之作。

★作者自信可以改变日本历史书写,松本清张推崇有加,却遭到日本史学界忽视的一本书。

★以一把传世宝刀为线索,通过缜密的推理和浪漫的想象,解开古代中日韩三国关系的谜团,五世纪东亚世界的脉动跃然纸上。

★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联袂推荐。

日本石上神宫收藏着一把历史悠久的宝刀——七支刀。

传说,七支刀是三世纪中叶由百济肖古王进献给日本神功皇后的,与汉委奴国王印并称日本的两大奇迹。自明治以来,这把七支刀引发了无数历史研究者与古代史爱好者的浪漫想象。

宫崎市定通过对刀身铭文的解读,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许多谬误,无限逼近了七支刀秘密的真相——这一发现几乎足以改写日本史。但这些研究为何被日本史学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呢?

本书从传奇的七支刀切入,结合对五世纪东亚国际形势的鸟瞰式观察,解开了七支刀背后隐藏的中日韩三国关系的遥远真相。

宫崎市定(1901—1995)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集大成者,公认的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1922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学习,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等人专攻东洋史,1936年赴法留学。1944年任京大教授,先后任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汉堡大学等客座教授。曾荣获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日本和国际汉学界,他的著述被广为阅读和引用,司马辽太郎、松本清张等都是他的书迷。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科举》《东洋的近世》等。

目录
序章 日本古代史中的不可思议之事
第一章 七支刀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七支刀铭文研究分论
第三章 七支刀铭文的影响
第四章 七支刀铭文的源流——长文刀铭流行传播的轨迹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独辟蹊径原来是这样的
读书日一口气读完宫崎先生晚年力作,再度为先生深厚的汉学功底而折服,也再次感叹汉字的力量,没有汉字,周边几个国家的古代史恐怕就是一片混沌吧。
真是精彩绝伦的“推理小说”呀!宫崎市定传奇般的著述,对此史学著作最高的推崇竟是来自于推理宗师松本清张:“历来视为作的字改读为祥,这是千古不易的铁案”。从对七支刀铭文众说叠出的研究史说开,以推理小说般的绵密推理逐个推定疑义纷纭的铭文含义,由之推出七支刀铸造年代的新说外,更落脚于南北朝时期整个东亚的政治形势与文化交流境况。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可商,但宫崎于其中展现出的治学方法于后学真可谓是有授之以渔的意义,对于宫崎快速而有力的治史风格和其交流史观的内核,更是几乎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因小见大”四字说来轻易,但想真正做到,却是极难,这本举重若轻地展现出了史学能够在何种程度与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推理小说”,真可谓是名副其实了!
虽然日本人说话啰嗦,一股大师范儿… 我快成宫崎脑残粉了 看完了,无心复习,物权法全忘了,满脑子七支刀。历史学真他妈太妙了。而且说起来,虽然罗列了各种学说,到他自己这,还是靠猜嘛。不过,猜的漂亮,虽然私以为未必是真相,这哪是研究,简直是艺术!像七支刀这样的研究对象,也是十分难得吧
刀之所利,偶一为之,背后百炼成钢,无需待言。一个人的学养识见,亦然。总之,一刻意了,学不成学,总是不好。读宫崎市定偶一为之的小书《谜一样的七枝刀》,结论是什么都不重要(这把剑我仅在游戏中见之)。最有价值的,是他治学如何善待史料的方式。故其他人纠结的还是铭文,他却在一柄剑中复活了四世纪东亚诸国的形势,其间多少工夫,又岂止在史学中呢!
#117 非常精彩的历史学小书。宫崎先生从七支刀的铭文考证出发,由点及面,缜密的推理加上浪漫的想象,还原了五世纪中、日、韩三国的外交关系,作出了与前人研究中非常不同的论述,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批判了日本史学/考古学界的一些弊病。我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偶然遇到了这本书,看到“七支刀”三个字就走不动道了,于是现在也读完了,感到心满意足。有时候缘分就是会把人带到无比美妙的地方去。
后1/4部分,比较熟悉宋齐梁的历史,带动东亚各国成长史,会归到七支刀的赠送原因,精彩
挺有意思的,行文风格很日本式的琐碎
发前人未发之覆,宫崎氏确实眼光独到。七支刀的铭文他提出了“为何五月十六日”和“为何刻有名字”,给出的解答说服了我。我认同他的要把单个字的识别放到文章整体去读,实物观测此路不通就得结合文献学让无法认清的字得以浮现。其他两把刀也和七支刀一样以文章结构去解读,他注意到了字词不应该重复的细节我是深有同感的。即使是我在写这样一个小书评也是会在意的,何况是多道工序下先写在纸上后刻在刀上的铭文?我沉醉于宫崎氏如推理般醇厚的娓娓道来,以刀上的铭文编织出东亚国际关系史(有关此时倭国与南朝刘宋国交详述可看河内春人《倭五王》)。也佩服其治学为人的态度,身为学者不应该特殊而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即使面对同侪师辈的错误也要敢于指出不能因循。
读起来很有意思的考证性论文,有理有据有见解,这是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