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封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

马戎

出版时间

2016-10-20

ISBN

978750979199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39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发表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只存在一个“中华民族”,把中国的汉、满、蒙、回、藏等群体都称为“民族”,是帝国主义分化和瓦解中国的策略和阴谋,“伪满洲国”即是一例。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关于“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费孝通先生曾撰文明确表示不同意见。距离当年那场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辩已经过去70多年,今天中国固然没有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的直接威胁,但一些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中国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直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本书汇集了1939年围绕着一议题的重要论文以及对这一争论的回顾文章,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当年这场大讨论的原貌并思考应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

目录
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
——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代导言)【马 戎】
“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顾颉刚】
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
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张维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快一年没写过豆瓣,都忘记从哪进去写。这一年看的书不少,大概一天写一本也能写一阵。这算是本资料汇编也罢,论文集也好,总逃脱不了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当然从我的评分来看很容易就能明白我是否支持。如果德王真是个京剧唱得能和四大名旦比肩的名角的话,所谓的民族自决虽不至是个笑话,但也总在这一例子中具有点讽刺意义。
核心是前半部分顾颉刚、费孝通和翦伯赞的讨论。顾颉刚从时局考虑,主张一元的中华民族概念,几篇文章写得都略粗糙。费孝通的回应很耿直,但成了傅斯年排挤人类学的把柄。后半部分黄兴涛那篇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梳理挺不错的,但整个论文集史料价值大于学术价值。
把有关文章收集起来,各大学者的评论集齐,合在一起看蛮锻炼思维,不同的观点辩证的看。这次时间紧迫,草草过一篇,脑子有点跟不上!
此书极佳,可作“当世界还小的时候”来读。以蛾拟今世,则此书如破茧前夜的写真。当时的讨论环境还算自由,可以窥知温和中国人在一定框架内思力辗转腾挪的极限。“记得前数年就有人对我说:‘边地人民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历史时还好驾驭;一让他们知道,那就管不住了。’”此书何以遭逢下架的命运,顾颉刚早已道破天机。
总觉得“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个不完整的句子,可以有多种解释,是一个什么,一个民族?一个共同体?当然顾颉刚先生的意思超越了“民族”,甚至可以解释为“种族”。 如何解释民族问题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状态,在辛亥革命期间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理论与宣传偏向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烈的汉夷分化的思想。到了抗战争时期,矛盾改变了,变成对抗日本侵略者,就需要对各种力量抗战做好理论准备。任何思想都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
材料集,都是应读的经典文献,还是要认真看下去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总结为:民族是时代的,更是历史的。顾和费两位大家的自是经典,但是黄兴涛的文章也是很好并且很有必要的梳理。
前半本能看到各位大佬的学术观点碰撞,让前半本的文章可读性颇很强,大家的观点很多,角度不一,每个观点都逻辑连完整,有说服力,更有充足的论证作证,读起来也颇觉畅快。 but,后半本急转直下,就是把民国的先生们的思想重新归纳总结梳理引用了一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我也不是轻视这些学者归纳总结的辛苦努力,只是大家大作珠玉在前,后人无新论也无思想,连拾人牙慧都做不到,只能鹦鹉学舌罢了。
nation还是ethnic group?从民族自觉、自治、自决,进一步走向分裂与独立,这确实是过往历史的经验。但顾颉刚提的这个问题,在国家危亡的过去不够成真正的问题,在阶级话语高涨的前三十年也不构成实质性危机,真正的紧张与焦虑恰恰是在后三十年市场转型后逐渐浮现的。阶级话语隐退后,作为一个nation的凝聚力与认同感的缺失,搭配一系列鼓励自觉的政策带来了分裂的危机。看似前人论战,实则关切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