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刻画战勋的封面

刻画战勋

马雅贞

出版时间

2016-09-01

ISBN

978750979406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古代中国,战勋图像不仅仅是记录战争的简单图像,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本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通过这些战勋图像,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的复杂过程。
作者简介
马雅贞,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明清地方艺文和宫廷图绘,曾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发表文章于多个学术期刊,包括《新史学》、《故宫学术季刊》等。
推荐理由
《刻画战勋》通过对中国历史中战勋图像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些图像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多重意义。本书不仅详细分析了从明代到乾隆时期战勋图像的发展脉络,还探讨了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它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窗口。
适合哪些人读
对历史学、艺术史和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政治感兴趣的人士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读者
以及对绘画艺术和历史事件结合的叙事方式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导 论/001
Ⅰ 战勋与宦迹:明代战勋图与个人勋迹图
第一章 明代战争相关图像与官员视觉文化╱029
一 明代官员的战争图╱031
二 宦迹图与官员圈的视觉文化╱04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探讨视觉文化在建构“武勋”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作者拉出了明代勋迹图(消费性视觉文化用以宣示精英身份,尽管技法与题材都不具区分性)在东北亚战争环境中传播,皇太极绘制太祖实录图宣示满洲统胤,康熙朝宫廷仪式图回避皇太极之跳脱并调和汉地传统礼仪,乾隆朝题材、技法、表现对象(个人or叙事)、印刷(铜版画)、展示空间(紫光阁)之登峰造极的四段论。最后指出平定准回得胜图之地位因乾隆后期国势衰落而被不断抬升,是为清朝武功极盛之符号。全书大部分篇幅用于解说图的内容及若干特征性元素的出入,配了精美的插图,阅读体验甚佳,但没有考察接受/观赏之体验,未免仍流于“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单向度之讥。关于皇太极到康熙的转变论述薄弱——在稽典未为风尚的时代,断裂性不一定是主观的。
对清朝的历史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康乾盛世只是停留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等与历史有关的电视剧中,读后拜服作者。
特别的观察角度。而且资料和图片都非常详备,一步步的推导言之成理。
读过作者的硕论,当时还是比较惊艳的。时隔多年现在再看觉得有点站不住脚-.-
缺少漢人的接受史,“共謀”何從談起?
我想到流传于朝鲜的“胡猎图”以及北学派是不是清朝刻画战勋的产物呢?
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战勋图的流变,很好地解释了“建构”,但对于作者调用的“文化霸权”理论,似乎没有很好地勾连和论证。
搜罗之功。学术书读早了都记不住。
图不错,感觉乾隆爷就是个强迫症,每逢大战必定画画,留画纪念
试图借用葛兰西“文化霸权”的理论,对话“新清史”与“汉化论”,确实有一定的启发性。可惜后面的论述没有在这一层面上展开,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共谋并不清晰。——当然也可能是我悟性不够吧(>﹏<) 美术史与政治文化史结合,把一个看似“边陲”的东西推向了中央,可与卫周安《清代战争文化》对读,有助于了解清代“尚武”的一面与汉地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