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何故为敌的封面

何故为敌

[德] 李峻石(Günther Schlee)

出版时间

2017-03-01

ISBN

9787509797112

评分

★★★★★
目录
中译本导言
第一部分 导论
1.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冲突理论
2.问题的提出
3.本书的框架结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何故为敌”这个问题本身应该是有个很简单的回答-资源有限与主观效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注意:此处不同于经济学假设人人理性自利,“主观”-人永远不是纯粹理性的动物,效用最大不同于物质利益最大。 重要的是如何破敌,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斗争史,想象共同体-团结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并且维持刚好的范围大小,以求效用最大。想象共同体从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分别是:经济的-阶级,权力的-政党,社会的-民族、国家,宗教等共同身份认同。 而想象共同体的区别是斗争的结果而非原因,比如极端伊斯兰势力是当前构建出的一大敌人,然而这个宗教共同体难道是因为宗教意识不同,而搞恐怖袭击么?要知道,伊斯兰教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都比天主教各派开明的多。为何如今如此封闭,根源一定是利益分配。即,是因为资源的不足,欲求资源的满足,而构建
是多篇论文和咨询报告的结集,显得有些前后脱节。有价值的是理论部分,对社会学与经济学方法折衷精当。澎湃等中文媒体介绍时只强调基于物质利益选择族群认同这一面,完全错解作者立场。
可以给到8.9。豆瓣评分太低了。比分章节和理论很前沿,而且对国内的族群和宗教问题借鉴意义非凡。
一年前读过,值得再读。
说这本书好的人有三种:没读或没读懂的人,没读过现代族群理论的人,营销编辑
@2021-09-06 20:56:25
论文集,断断续续,花了十天时间读完啦。有些论文写得精彩,有些论文写得枯燥。印象深刻的是,首先,我们本来认为的族群与宗教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政治冲突,这种陈词滥调是十分可疑的。实际上,导致重大政治冲突甚至人道危机的因素,主要还是现实利益的分配。当然,血族、部落、族群与宗教的界限,有可能会导致出敌对的话语,而这些话语才是政治冲突的催化剂。典型的两个对立的案例:单一民族的索马里会导致国家无序化,而多元民族与宗教的肯尼亚长期稳定。其次,族群、部落甚至血族都是动态变化的,各种层级的群组会为了现实的利益,灵活加入或退出较高的群组。第三,民族内部存在着强烈的阶级对立的次群组,索马里族的北方亚族群就对南方亚族群,拥有传统统治权,无视后者的生存权与财产权,这类似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至于译文,有时候磕磕跘跘,超不爽
洁净主义和虔敬主义成为权力主张的博弈策略
立论太大篇幅太小,似乎很有道理,实际又没说出什么所以然。后面的索马里部分也体现出这些东西实践起来的尴尬
理论综述很赞,但实证研究略单薄,且两者之间缺乏衔接点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