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东风的封面

东风

[美] 理查德·沃林

出版时间

2017-02-28

ISBN

9787511731388

评分

★★★★★

标签

政治

书籍介绍

◆2012年《金融时报》最佳历史类图书

◆托尼·朱特与迈克尔·沃尔泽一致推荐

◆解读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 揭示“五月风暴”中的中国因素

···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法国最杰出的智识精英受“毛主义”鼓舞,极大地拓展了政治与文化想象。学生、左翼群体、智识精英一起推动了席卷整个法国的“五月风暴”,对当时的局势与日常生活政治展开批判,意图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运动来复兴法国的市民和文化生活。

理查德·沃林指出,60年代流行于法国智识精英中的“毛主义热”与中国现实并无实质关联。通过回顾60年代法国文化与政治生活,《东风》力图揭示“毛主义”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响了法国的民主政治进程。

···

【学者及媒体评论】

对1968年“五月风暴”的写作大多数沉湎于怀旧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对这段往事的论述却秉持审慎、公正的精神。在关于1986年法国左翼运动的所有作品中,《东风》是我读到的最棒的一部……对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动荡局势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作者

·

理查德·沃林引人入胜地叙述了法国左派的行为,对其蠢行与幻想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且还竭力去捕捉、评价其解放效果。

——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

理查德·沃林从一种复杂的问题意识出发,剖析了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本书是一次极具深度的沉思——对政治见解之形成的沉思。《东风》堪称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

——迈克尔·拜伦特(Michael C. Behrent),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

理查德·沃林记录了这样一群人:尽管他们有时显得荒唐可笑,却一贯秉持深刻和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并行动。因此,《东风》堪称一部具有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著作。

——《华尔街日报》

目录
总序
导读
序言
导论:毛主义的诱惑
第一部分 造反的时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法左的调调一般是这样的,“我们知识分子的,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思考,反抗强权!”“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啊”,“那你们写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可以用来打嘴炮,装大尾巴狼,还可以用来撩妹啊”……
沃林的著作非常精彩,不以史实为侧重,毕竟Joffrin,Touraine都有著作,而更多地归纳出一种知识图景、学术政治脉络的变更。材料丰富,很有启发。译作整体不错,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错误,我相信很可能是为了规避审查(比如豆瓣无法建条目的主席的新衣)。目前的态势下,此书能够出版就已经很神奇了。
2.5 / 除了福柯那一章略好之外几乎所有章节都无比可疑。在一开始就得意地预设了“日常生活”维度的优越性,但整体拣选史料的标准和组织方法都松散到完全无法证明这个前提/结论的内在逻辑。到最后一章直接就落入了不假思索的歌颂,在当下来看简直乐观到让人哭笑不得。而作者对许多理论及其人物的批判也完全局限于自上而下的贴标签(结构主义+官方正统理论家=阿尔都塞;毛+阿尔都塞+萨特=巴迪欧),完全看不到对更细节的理论文本与政治抉择的理解尝试。作为学术性的审视简直外在到轻率到难以置信——甚至能一清二楚地看出作者理解这些人时踩的意识形态给分点。当然史料里并非没有有趣的点,有些章节要是心大点也可以直接当做娱乐度超高的段子集来看,但这种高高在上不乏幸灾乐祸的评述真的夹杂了太多空洞的轻蔑了。
很好的思想史脉络梳理。毛主义在此就像启蒙时期的中国风一样,不过是一种借以变革现实政治的思想资源和材料,其真实状况无关紧要。几个重要思想家对此的不同反应最具启发。
突破口是:我们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亲近与追随,根本上来自于审美和情绪上的共通?因此理性与思维只能作为跟进的解释者与矛盾的无视者,那么究竟事实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无论事件里的知识分子,还是几十年后进行回顾审视的我们,「中国姑娘」都是绝妙的隐喻:吸引我们的,是姑娘的美丽,还是姑娘来自中国?
书评因为提到文革又去审核了。 还是感谢这本书补全了我对法国68年的知识拼图
法国特色毛主义
理解五月对于理解福柯的转变大概有决定性的意味。关于他对自己“前五月”结构主义成果的贬低和舍弃,可见他在力比多政治浪潮中敏锐地察觉到了权力与以往全然相异的实践效果。想起他访日时说ce qui m’ intéresse moi, c’est la vie quotidienne“让我感兴趣的是日常生活”,这大概就是他比萨特、巴迪欧更五月之处
我真诚建议每位朋友都应该读读看。沃林详尽地记录了五月风暴前后发生的事件,包括Maoism当时在法国的误读、传播与发展(但相关的批判性观点很少,几乎都是从法国左翼知识分子视角出发,所以带有部分程度上的时代局限性)。而最后部分着力于讲述福柯与其对Mao思想的介入与后期转变,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况且堪称一绝的是,福柯“权力-知识”的文本表达与现实得到更加贴切的结合(e.g. “监狱社会”与其观点相关)。除此之外,中间部分还提及了法国女权主义运动、萨特与Mao刊物创办等具体的历程。但其实68的“成功”完全可以与雨果先生悲惨世界里的1832革命起义对比着看,那样会非常有趣。同样是左派高知分子,同样是为了革命(后期诉求有所不同但主题相似)为何会有完全截然不同的结局?其中涉及到的因素还是蛮值得探究的。
其实我很想说法国思想史上的猫热一直都让人觉得很搞笑……………或者说意识形态本身就是one giant hand-job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