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门口的陌生人的封面

大门口的陌生人

[美] 魏斐德

出版时间

2017-03-01

ISBN

9787513323789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际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他的著作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1987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加州大学出版社颁发的1987年度伯克利奖和美国城市历史协会颁发的非北美城市历史最佳书籍奖。由于对中国史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伯克利最高奖章。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盛赞魏斐德为当代最杰出的中国史学家。
目录
编者说明
增订版序:冲击—回应说的社会史解读
导言
第一部分 三元里:爱国主义的政治 (1839—1841)
第一章 三元里事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了三遍读书笔记,现在感觉终于理清了。具体见书评。
有意思的研究,结尾颇为讽刺,弱点是后半本叙述得略杂乱。关于汉奸以及并非爱国而是爱宗族地区的观点分析得很犀利。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鸦片战争冲击广州地方经济,导致流民等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以红巾起义为主的地方起义冲击了政府的威信,其中乡绅阶层的话语权在增加;而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去维持秩序了呢。
5月份读的最后一本书。增订版序《冲击—回应说的社会史解读》与代后记《马克·布洛赫—一个历史家的肖像》亦很出色。核心问题: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社会动乱入手,解释传统中国地方社会中的力量在面对外来冲击时是如何回应的,尝试揭示出官方历史表层下的社会动态。与费正清主要聚焦政治史、经济史的宏大叙事不同,魏斐德将“冲击—回应模式”放置在地方史研究进行考察。本书英文版写于1965年,在此时中国大陆地区涉及相关事件的原始档案尚未开放,台湾地区档案的开放程度恐怕也不甚理想。魏斐德本人也不具备真正进入广州开展田野调查的条件,只能大量依靠英国外交部档案展开研究。现在看来,作者的史料基础还是相对比较薄弱。如果与后续研究相比,也没能实现真正进入到基层社会这一目标。但本书在学术史上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迹可寻的广东民众反抗史。
可以搭配《天朝的崩溃》来读,近代史开启之后,广东地区出现的政治关系的变化,关注官方和乡村职能转变,以及整个环节中各方势力的反复和底层的无助,剥削与镇压,组织与反抗,犹如今日之高压,从广州的命运里,看到了今日的结局。
基于华南视角,讲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地方时角不影响书的全局观,反而更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从皇帝到百姓深深的纠结。长相完全异于我们的外敌入侵是第一次遇到,谁都没有经验,但每个人的言行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书的内容高度概括,又条理清晰,书里每一个章节,感觉都可以展开成一篇论文。等过段时间再读一遍,可能会有新的体会。
为了近代史报告看的,一般,有点啰嗦,胜在薄
经典之作,这是启蒙我读近代史的作品,另一本是费孝通文集的《中国绅士》,后续接连下去是《晚清的叛乱及其敌人》。这本书的特色是它注意对地方历史的书写和对地方志的挖掘。但对地方历史的书写还有很多未尽之处,晚清的地方社会还有诸多的历史面貌,特别是他们生活在战争失序-重建家园-经历灾荒的循环之中,如果从地方官、士绅的视角还能揭开更多的点。另一点 是作者指出了此时中国内部面对的危机,普遍感受到危机是在太平天国以后,这是一种对王朝盛衰循环的危机认识。
真的很喜欢这个书名,大陆的学术研究近年来题目也越来越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