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华帝国的衰落的封面

中华帝国的衰落

[美]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出版时间

2017-01-01

ISBN

9787513909884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中华帝国的衰落》作为美国多所大学采用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文字简洁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书稿有别于传统通史的编年体叙述,而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魏斐德,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外,其著作还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等。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农民
农民的传统形象
农业与土地所有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客观的历史,可能要包括自己的历史,对方的历史和第三方的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就不多说了,汉学三杰的光环容易让我们对这本书进行误判。公道说这本书当作一本专著是绝对不行的,流水账般的论述和浅尝辄止的观点实在是无过多价值。可是人家这写得是本教科书,是给美国大学里开设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准备的。说起教科书那我要说的话可就多了,国外教科书通常都有一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表明了这个教材的视角、方法和用途。反观国内,教材很少展示编者自身的视角、方法和教材的用途,通常都是资料大汇编。两种教材的传统截然不同,西方喜欢在某个视角下架构教科书,我们喜欢编制全书式的教科书。从本书来看,应该就是按照社会主体为分析框架架构的中国近现代史,这样也就理解了本书的内容。
读近代史,就是读当代中国,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各种条约,其实除了治外法权,其余经济领域和现在国家间的经济谈判,说白了因为中兴来和中国谈的美国团,有多大差别呢?历史课本总是强调一穷二白的社会经济基础,实际上也并非那么非黑即白。对近代史上关键人物的呈现,更加有血有肉,如慈禧、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等等,从每个人思想诞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来源入手,让他们的行为有了历史背景下的动机。作者没有给出什么分析与评价(当然也有,也看到好几次原因有三之类的表述),更多的是讲述,但书背后的两个问题,似乎没有给出什么论述。还有我一直很难理解士绅、乡绅这两个概念啊啊,放在现在来说是哪类人群呢?
同为教材,我们的教材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拼接历史编年表。如何定义人民,不读历史,竟不知。2017.10.14
林则徐、李鸿章、慈禧、孙中山这些人,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中往往只强调了一面。在这本外国人写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
有几部分其实还是很有见地的
鸦片战争后有点意思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和崩塌史
当时第一次了解到了课本中上层政治架构之外的基础组织形式,开拓了另一种视野。
晚清到民国的帝国概略。即便是好的机制往往也仅能发挥一段时间的积极作用,终究要为制度衰落买单。清朝统治期间用增加劳动力而非改良农业设备来达到增产的效果,商人满足于按市场机制调整价格所带来的利润根本没有提升技术的意识。清晚期商人通过官办企业获得了轻松入仕的途径而放弃了自己的阶级利益与意识,以上种种很难让人将帝国的衰落仅仅归因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或许思想层面的深层原因不仅影响着彼时彼刻,也默默存在于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