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读画:打开名画的褶层的封面

读画:打开名画的褶层

吴琼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

9787515352862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关于图像阅读的书,所收篇目皆为具体的阅读实践,但每篇都贯穿有一个与图像生产和接受相关的问题或主题,并力图在细节阅读的过程中对所涉问题给予理论的或历史的阐述。总体上,作者希望通过细节阅读来打开图像文本的褶皱,让藏匿在褶皱中的文本潜意识从缝隙中悄然溢出,为此有时甚至要对已然打开的褶子进行回褶,以完成对文本的意义生产结构的重构。

吴琼,安徽宿松人,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要学术兴趣在西方哲学和美学、视觉文化研究、艺术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领域,出版专着有《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走向一种辩证批评》、《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目前主攻方向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

目录
001 第一章 达·芬奇密码
063 第二章 维纳斯的睡姿
135 第三章 提香的“爱经”
185 第四章 《宫娥》的拓扑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吴老师19年出版的著作,适合艺术史本科生及研究生阅读,里面的论文有部分新瓶装旧酒,作为关注吴老师学术动态的读者来说,读上去冗长且无味,尤其是以拉康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来读图,多少有些过时。但也有部分新知,尤其是一些被忽略的艺术史知识,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上的盾徽、提香的《爱经》是对委托人的劝诫、荷尔拜因《大使》背后帘幕的塑像、安格尔《浴女》和拉斐尔的关系等。作者的读图能力是很强的,有时候理论太多,容易遮挡住艺术史的乐趣,但是看得出来,本书对于理论和史料的平衡是有处理的,最后的效果由读者去评判。
磕磕绊绊用了很久才读完,每一章都有惊喜,尤其喜欢讨论福柯和拉康的宫娥,读的时候常常在两种情绪中摇摆:一方面,对主体欲望和观看行为进行细密的图像分析让我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在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之间进行过于微观的审视的概念化行为又突然让我厌恶。这两种情绪驱使我在书页上留下两类批注:“太精彩了!竟然可以这么细致!”和“太过头了!现实生活里谁会这样!”合上末页的时候我想起来吴琼老师在西方美学史课上的调侃:真正的哲学家绝不会混淆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想到这我释然了:和观测一样,思考也有它的尺度,这本就是一次坐下来打开绘画“褶层”的旅程,不应对它的细密感到厌烦和恐惧,毕竟没人会戴着显微镜走上街头。
不是一本普通的艺术史或西方绘画欣赏的普及读物,而是就几个话题从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入手分析了名画及其背后的维度。特别是对最后的晚餐,宫娥,和裸体艺术的深度分析,的确让我从看画变成读画和分析画。当然有些话题还似懂非懂,需要多看多读。
学习黑话,结构+精分,不少解释都有卧槽之感,顺带着马了不少注释里的书。比较喜欢讲达芬奇、维纳斯、宫娥和东方主义的几章。感觉学现代西方理论,懂点艺术还是蛮重要的。而且不得不说这种读图实践是真的好玩,如果是上课这么讲一定更好玩,看文字版也还是少了点意思。以后多读点书回来再看一遍。(论文还有好几篇没写我是在干什么……)
不错的本科通识课讲义,但最有意思的倒不是解读,而是看他的缝合能力和讲黑话的技术,一种可模仿的风格.每次提什么"拓扑式运动"都有点忍不住想笑...(dbq
这本书的受众不是毫无基础的小白读者。正如序言里所说,“图像的生平就是一场罗曼司”,我们不过是在用自己的眼睛观看这场盛大表演一角罢了,其实又有谁是专业的,谁的又是正确的呢?
好书!运用了非常专业的学术视角来分析画作,其中关于女性主义的那一章写的尤其的好。
顾名思义,侧重图像的符号意义解读,福柯、拉康、萨义德等经典文本提供了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不乏历史背景(奥斯曼帝国兴衰之于视觉东方主义,腓力四世的政治预言之于宫娥),觉得比较精彩的还是二、五章,前者对维纳斯做了一番细致的“类型考古”,揭示Nude作为裸体的净化装置为色欲蒙上一层审美面纱,然后逐步由马奈反动(现代女权主义如游击队女孩更直接地戳破这种神话),后者则兼具骷髅意象的脉络(虚空和死亡之舞)以及《大使》的文本细读,“斜视”勾连的死与神之真实性,确实已达阐释之尽头。说两个问题,一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必然存在对特定术语/黑话的依赖,主体、凝视也就算了,拓扑、褶层、构型等用得有造句之嫌。二是对具象的前提性接受,失去了一些对笔触、风格等传统美学的关照,也无法回应印象派后往非具象、媒材等发展的路径。
吴琼不走审美的进路,这很好。但,似乎铺张太开,而很多阐释又包裹了过多不必要的法国哲学——窝老人家向来极为讨厌——的词汇。说白了,几句话能讲明白的,整太费劲。且,总感觉阐释上差口气,每篇读到最后,往往是,“啊,这就完啦?”书印刷是真的漂亮,加一星。
看了蛮久,收获也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