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绝望者日记的封面

绝望者日记

[德] 弗里德里希·莱克

出版时间

2015-12-01

ISBN

978751662114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弗里德里希·莱克(Friedrich Reck,1884-1945),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马祖里(Masuria),他的父亲是一位保守派政治家、家境富裕、有土地。最初,他根据父亲的意愿去当兵,但随后离开了军队去学习医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被裁定不再适合从军,不过他此时已经是一位戏剧评论家和游记作家。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成为了慕尼黑社交圈的名人,这要归功于他的几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和大众娱乐作品,比如《高悬在蒙特卡罗上空的炸弹》这部畅销的喜剧短篇小说,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并且有名角出演。1944年10月,他被捕了,但这仅是第一次;同年的12月,盖世太保又把他拘留起来;1945年1月,他来到了达豪集中营。不久之后,他死在这所集中营里。
目录
1936年05月 斯宾格勒死了
1936年07月 兴登堡的迂腐
1936年08月11日 希特勒印象
1937年05月 喧哗与躁动的柏林
1937年09月09日 理性与自由的终结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妓女戏前高潮要大喊Hilter万岁,父母亲手杀死儿子只因他带回“来路不明”的钱财,说笑话要坐牢,抱怨要砍头,从纳粹德国,苏联大清洗到离我们还很近的地方,极权主义的形式几乎没变。让我不太满意的是推荐语称作者为“良知”……莱克的日记毕竟是充满个人视角的产物,他的保守主义、与中上层人士交往甚密的家庭背景使得他的观察带着一种颇带隔阂的偏见(特别是对工业化的态度)。不过真要说的话,莱克冒着生命危险记下眼见之事,还能保持这样清晰的思路倾注自己的怒火和仇恨,在那种可怕的高压环境下,已经是非常厉害了。适合作为补充资料阅读。3.5
等到这个疯狂国度毁灭之后,对比当年的绝望者,看看“太阳底下无新事”是怎么被重新演绎的
这本书的作者其实一点也不绝望,因为他内心深处认定将来看到他文字的人处境会比他好。真正绝望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天天写“我今天开车去吃饭的时候穿过了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这样将来西德的读者看了会说“嘿那时候他还能开车!”西柏林的读者会说“他那时候还有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东柏林的读者会说“他那时候还能吃饭!”
这本书能让人了解二战德国的一部分人的真实看法,作者的愤怒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只是受困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有感受到他对普通民众的除了愤怒之外的感情,对于女性更是贱货,母牛,母狗的谩骂。总之,看这本日记我能感受到的共鸣不多
比较难得的是,这是二战中德国人自己的真实记录,很多的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缺点也许是因为体裁为日记,太多作者自己的感叹,少了几分冷静的观察。不过,从作者的记录中,我们能感觉出当时那种逐渐加强的让人绝望的气氛。一个极权政权,越是到末期,越是会制造紧张气氛,越是凶残。
“现在活着需要勇气。勇气,就是每天都要树立的个人意志。”“勇气是需要的,信念需要努力奋斗才能变成现实。”
逆行者……
极权政府都是有共同点的 读的时候有很多共鸣 夸大历史政绩 造神 打压言论自由 党性大于真材实料 打造共同仇恨对象 自大 野心剥夺与侵略 安上莫须有罪名 爱国就是仇恨 不允许出现异见 等等等等 太多。谁也不敢说 我们现在不处于这个时间段。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历史有时候会放手让自称为伟人的人玩一玩历史这座机器 但时间久了就会把自大愚蠢的人卷进这座机器中并碾成肉末。
在KU上读完,然后又买了一本电子版。纸质本绝版了已经。从目录开始就充满了死亡和地狱的气息,而作者原本是个贵族和讽刺作家,属于偏保守派、有常识的那类知识分子。其他就不多说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篇写道要记得去恨,唯其如此才能“在黑暗中寻找爱的权利”。结合这两年的公共生活,可以说是相当有共鸣。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