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最深处遇见哲学》是一本生动的哲学书,作者斯科特·塞缪尔森现执教于美国爱荷华州科克伍德社区学院,因其在哲学普及方面的贡献,获得2015年希特奖。他认为哲学是我们最深刻的人生探索,是任何人都可以过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接触到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和各式各样的苦乐人生,从中看到了一场又一场鲜活的哲学旅程。他把哲学从高等学府的象牙塔中拿出来,从教授专家手中拿回来,摆在了人性中心的位置。全书从哲学的开端讲起,从作者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为背景,描述他们如何努力奋斗,克服日常生活的障碍,并从中探究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观点与经典哲学作品如何呼应现实。
本书没有传统哲学书的晦涩和高冷,字里行间充满生活的气息和人文关怀,既接地气又温暖人心,是一部难得的哲学普及读物。
摘选
“哲学是什么?”我读研究生时,唐纳德·利文斯顿博士曾问过我们这个问题。一阵鸦雀无声过后,这位南方老先生——身着布满褶皱的白色西装,胸前的口袋里露出一大片鲜亮的手绢,很是惹眼——用浑厚的南方口音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起来:“如果生物学家问‘什么是生物学’,他就已经脱离生物学范畴了;同样,没有任何数学公式能够解答‘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但是当我们哲学家思考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时,我们就是在研究哲学。”
我们还是从一个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棘手的问题开始吧:课堂参与是什么?由于害怕课堂冷场,我以前常常遵照惯例奖励学生“课堂参与分”——只有在课上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在柯克伍德社区学院教哲学的第一年,班里有一位女士,年龄与我相仿,每节课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廉价课桌旁盯着我。尽管我的授课和课堂讨论差强人意,但她冷静甚至冷漠的目光从未离开。然而,即便我提出吸引人的问题,力图用目光压制她,她始终不参加课堂讨论。
或许她的外表已经清楚地表明她是靠体力吃饭的,我开始想象,猜测她在心烦意乱——“他以为自己是谁,也配给我讲人生?”或者“学校竟然雇他上课,简直不可思议!”有时我也自我安慰,或许她根本没想什么,她来上课只是例行公事,努力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考试,然后找个好工作。
我班上学生很多,每学期总计超过125人,倘若不在花名册上注上标记,我很难把每个人的名字和面孔对上号。直到把第一次作业发回给学生,才知道她叫蒂恩·福克曼,因为她写的论文最棒。尽管有不足之处,但却是唯一一篇细致入微的文章,引用并反思了课上根本没有提及的篇章,洋溢着真知灼见。这篇论文并非进入哲学领域的开端,它本身就是哲学。
除了推荐好书给学生这件最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那个学期作为一名老师我对她能有多少帮助。我一开始误以为她来上课只是例行公事,事实上她像修道士一样沉默寡言。她记住了我讲的所有知识,然后重新研读了柏拉图、爱比克泰德、康德的著作,希望她的人生能够得到更多启发。她相信柏拉图、爱比克泰德、康德的著作大有裨益,这很幼稚,当然也很正确。她让我想起哲学的光明世界,就是托马斯·阿奎那那篇充满智慧的论述给我启迪时,我脑海中勾勒的哲学世界,尽管当时我一无所知。
要是我能留着她的论文就好了。如果是在今天,我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会把她拉到身边,请她聊聊自己的情况。尽管我很想亲耳听到她的声音,但或许我们这样间接地交谈也不错。我脑海中仍然记得她论文结尾的内容,我把它抄在日记里了。她这段孤独的个人记录深深打动了我,字里行间简直听得见她的声音:
我认识到,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暂时忘记工厂工人的角色。对于许多工友而言,拿到薪水就心满意足了。我也不能免俗,薪水也曾经可以让我满足。当然现在不同了。知识把我送上一段旅程,带我到达未曾想象的地方。很奇怪,哲学让我在工作中更加隐忍,与此同时,哲学也让我对工作更加难以忍受。我靠这句话熬过来:“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这就是课堂参与。
------------------------------------
精彩文摘:
***斯多葛学派指出,我们所爱的人和物都是暂时借给我们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当拥有他们的时候好好珍惜,当要失去他们的时候心存感激。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经得起失败。事实上,判断是否是斯多葛学派所称的人生的义务,就看是否值得为之努力:如果一件事即便你拼尽全力也会失败,那么这件事值得去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是你一生的应尽之责。如果你做这件事只是想获得成功的话,那么这不是该做之事。
***什么是幸福?斯多葛学派认为幸福不是心情的快乐。我们总想避免折磨、癌症和英年早逝。我们想要得到财富、美酒和友谊。但是,真正的幸福要比遇见幸运的事情更加深刻。幸福是当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思想时所得到的尊严感。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幸福是一种本领,让我们最艰难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幸福是做我们该做之事时,所获得最深层次的满足感。斯托克代尔的偶像爱比克泰德把它称之为自由。
斯科特·塞缪尔森,2015年希特奖(The Hiett Prize)获得者,16岁读到阿奎那的著作后爱上哲学,决心致力于哲学研究。26岁毕业于有“南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美国爱荷华州科克伍德社区学院。他致力于哲学普及工作,将他接触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和他们各式各样的苦乐人生记录下来,展现给读者一场又一场鲜活的哲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