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的封面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出版时间

2017-08-31

ISBN

9787518414307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体中文版《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强烈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兴趣。为了满足我国大陆读者阅读该书的需求,万千教育编辑部约请有名教育社会学者吴康宁教授重新翻译了这部巨著。

目录
译者导读
一、作者生平
二、时代背景
三、主要思想
四、简要评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认为学校代表了这个“价值观制度化”的社会中给人“设计好”的上升阶梯,垄断了学习资源,而作者想要打破这种局限的制度化、社会设计以及垄断。最后的落脚点,讲来讲去,无非是具体的教育自治。书中狠狠批评了膨胀的消费社会,让我想起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
尖刻,但是充满启发。学校教育充满了自我异化的可能性,甚至是用学校教育来垄断一切教育的可能性。我不敢相信伊利奇描绘的前景,但我非常认同他提出的批评。
我们现在需要为那些把希望看得比期待更重要的人正名,需要为那些热爱人甚于热爱产品的人正名,需要为那些信奉如下观点的人正名—— 「凡人皆有趣,人之命运犹如星辰秘史;凡人皆有特点,恰如星斗各各相异。」 我们需要为那些热爱地球的人正名,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都可同他人相识,而且—— 「一个人若悄然生活于世,不为人知,且于悄然中交友,那悄然也饶有乐趣。」 我们需要为这样一些人正名,他们与普罗米修斯兄弟携手点火打铁,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强自己的关怀,照料以及陪伴他人的能力,他们懂得—— 「凡人皆有自己的世界,这世界中美好的瞬间,悲惨的瞬间,皆为自己的瞬间。」 我建议将这些满怀希望的兄弟姐妹们称为“厄庇米修斯式的人”。
100多页的小册子,不好读,3到4星之间吧。作者爱东拉西扯,很多观点张口就来,翻译的语言多有顿挫。在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改良教育体制的时候,作者走进来二话不说就丢下一个核武器——学校教育这种体制是一种很糟糕且不必要的存在,它垄断资源,固化阶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对社会发展有害...必须坚决取缔,要建立一个多维、平等、开放的教育网络。这个观点把人惊的目瞪口呆,但想说的是,任何一种体制都有其弊端,不能因为有点脚气就整个截肢啊,而且作者推倒学校过后,建立起来那套教育网络也是千疮百孔。虽然观点比较极端,但的确也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很多问题,也会启发人思考很多问题:学校的存在是必要的吗?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这套体制有什么问题?如果取消所有学校,我们将建立什么样的学习体系?
终于读完,容我消化消化!
草草翻过,很激进,很社会学。但我个人觉得,此书的思想理论在社会上实现不了,在哲学上无甚创新;至多能给大学改革者一个思路,或者增固自学者独立于学校的决心。我更在乎人文价值,所以只给三星。
伊利奇构想出的“学习网络”旨在超越学校化、制度化社会(现代人的需要在制度下被不断制造出来并依赖于其提供的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的想象力,位于制度光谱最右端的强制性的学校教育引诱人们走向普罗米修斯式的现代性事业所打造的消费社会之中。重建教育制度是重建各种应用了科层体制的服务性制度的开始,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不断引导人们去行动、参与以及自助的制度框架(网络)”,当满怀希望的“厄庇米修斯式的人”迎来再生之时行动的力量便将战胜“制作-产品”的力量。
1月第二本
虽然感觉作者有点夸大学校的负面作用,但是许多观点仍然是振聋发聩的,打破传统,推翻了我已有的制度常识。
With all due respect,感觉就是一堆很有道理的废话合集。学校教育的毛病,谁都能数出一大堆。“破”了半天,不知道伊里奇要”立“的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