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的封面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

车浩

出版时间

2017-09-01

ISBN

9787519714734

评分

★★★★★
书籍介绍

《阶层犯罪论的构造》一书是车浩在过去十多年里,持之以恒地思考和探索犯罪论体系的成果,也是车浩首本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本书以阶层犯罪论的结构为主题,分上下两篇,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整体考察和具体展开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上篇共四章,分别从历史、话语、逻辑和功能四个角度,整体性地考察在中国语境下引入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境遇、理由和前途,体现了一种反思性和整体性的立场,属于“针对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下篇五章,则是在各个阶层内部的一些具体构建,属于“根据犯罪论体系进行的思考”。

车浩,1977年12月生,辽宁人,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刑法哲学与刑法思想史。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法律评论》等报刊发表评论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课题项目。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法判解》执行主编、北京市检察院检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等学术职务。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科研奖励。曾获北京市教师、宝钢教师奖、北大正大教师奖等教学奖励。

目录
目录
导言 阶层犯罪论与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
一、德日阶层犯罪论的引入
二、犯罪论体系之争的意义
三、阶层犯罪论的本土探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清晰
有点失望……车老师文风如为人般耿直,但说实话我觉得文字不够凝练,有价值的信息输出不够密集。可能也因为自己是车老师的学生,所以很多先进理念已经在课堂上接触过,比如前几章尤其第三章作为车老师求学生涯的课程汇报,已经融会贯通并教给我们了。 不过整体看下来有些章节还是有所启发,比如后面论行政许可作为不法事由,错误可避免性的审查,都是当时没有细说而自己一直心存疑惑的。
读完,其对“理论体系”的理解确实让我深受启发。元素集合的理论不等于形成了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意味着内部各个元素间的逻辑联系。下一部分关于罪量的讨论激发了我对责任理论和罪量概念本身的兴趣。另外,车浩老师的书读起来很舒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够深入,但其论证的思路值得学习。
说来奇怪,本书反而在阶层犯罪论方面让我产生了反对意识。一两句解释不清,但我相信这是有益的。
补标。本来想当成睡前催眠读物,没想到越读越清醒,酣畅淋漓,读完对阶层论有了更深的思考。
算是论文集改的。 看完上篇比较四要件与阶层犯罪论的部分,历史梳理很清楚,揭示了阶层相较于四要件的优势。 应付考试的时候还在想,四要件对于分则还挺好记的,尤其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简答题。现在一想,确实是啊,四要件就是对要素的罗列,客体客观主体主观,什么都可以只按这四个写。 看了车浩这本书才意识到,之前一直将四要件和三阶层进行并列的对比,忽视了它们其实是两个阶段,先罗列要素,再有机的串联起来。
书本的编排与书内的阶层体系观点一脉相承,由阶层体系进一步发散到详细研究的领域。引用作品均为2000年前后可见此文章完成之早,许多观点至今可说成为主流观点,不得不感慨作者功底扎实,文笔简洁流畅,不令业余者望而却步。被害人同意与违法性认识两章鲜明的突出三阶层体系分析的清晰,好读
笑嘻了
废话连篇
针锋相对,逻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