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的封面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

张中良

出版时间

2017-10-01

ISBN

978752011589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呈现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到年逾花甲对鲁迅的认识轨迹,亦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鲁迅认知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作品曾经给作者以温馨的安慰与莫大的启迪,作者至今仍能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源泉。作者力避从概念出发的套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外来影响交汇的背景下和鲁迅自身的脉络中对其作品进行细读,揭示其复杂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如把《孔乙己》视为心理上诀别周氏台门的“成人仪式”,从祥林嫂的疑问悟出民间信仰的某种价值,从《离婚》里爱姑的性格看出日本有岛武郎小说《该隐的末裔》男主人公的投影…… “民国史视角”的引入给鲁迅研究带来崭新的视野,如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鲁迅世界的多重民国影像,鲁迅对1930年代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等,对每个话题的讨论都引入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形成了与鲁迅的深层对话。回到鲁迅本体,进而回到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历史情境,才能超越单纯的崇拜,准确全面地把握鲁迅,这才是对鲁迅的真正尊重,才能走向鲁迅所希冀的未来。 张中良,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出版学术专著《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五四:新与旧》《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等12种,合著《中国现代杂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华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通史》等4种,译著《“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日本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学报》以及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古屋大学言语文化论集》(日文)等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评话170多篇。
目录
引言
文本解读
《呐喊》:启蒙之声
《孔乙己》细读
《彷徨》:灵府剖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所选文章时间跨度大/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中对原作的绵密征引,贴合材料的问题提炼,思路的安排与抻展、细节的推敲与论证等都扎实且有效,也因为这种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一时代的研究方法及视野的活力(可能性)。读到感性的发论处,既为之动容又略生出些疑惑,私心希望能看到更为剔骨见髓的分析。划重点:一、鲁迅的杂文观;二、鲁迅对30年代不同“主义”的评价;三、鲁迅与国外作家的精神遇合、分歧,作家作品翻译上的选择,以及前二者对鲁迅自身创作的影响。有些论述可互见其他学者的论述痕迹(如关于“偏要”,钱理群亦有讨论);关于竹内好的论述成文较早,简短浅泛,读时感到不满足,至文末见发表时间为1988年,时国内译介竹内好仅一部《鲁迅》(1986年版),且作者尚未赴日访学……遂明了。定价太高超乎想象。
民国史视角与比较文学两辑可读,材料的翔实是第一因,这几个问题提出或者不那么难,但爬梳起来是要下功夫的,不是空谈几句什么战斗精神,什么批判姿态就能了事的。至于文本解读,只能说是不得不失。
《朝花夕拾》:溯源汲泉
书的副标题点名了此书是张中良老师从认识鲁迅到研究鲁迅的心灵历程。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鲁迅作品的文本细读、民国史角度的鲁迅思想阐释及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个人觉得第二部分最为精彩,但是定价为啥这么高呢?想不通
食之无味,何必翻开
定价128,以及度过之后那些不断的“《《《《《》》》》》”,成功地让我离鲁迅先生又远了一步……
我们不应该脱离定价来看待一本书,鉴于如此昂贵,且不足够好,额外扣一星。 值得看的章节:杂文观,对左翼、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态度,儿童文学、芥川龙之介。 前四者体例好,材料丰富,后两者有一些想法。至于对竹内和丸尾的介绍大可不必结集,过于泛泛,不如直接读日本鲁迅研究著作。
张中良老师用民国史视角研究鲁迅让人颇有收获,彬彬现在也是走这个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