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看不见的文学的封面

看不见的文学

杨宁

出版时间

2022-01-31

ISBN

9787520396097

评分

★★★★★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作者:

当我们一开口谈论文学,理论就随之而来。一部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一部作品到底算不算文学?某人对作品的解读到底是不是过度解读?到底什么才算是经典的好作品?等等。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或许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想问但不敢问,想说却欲言又止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我将对这些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剖析,对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梳理和考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那些含混不清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说得稍微清楚一些。当然了,跟文学有关的问题往往都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杨宁

名家推荐:

我相信,人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流畅和愉快。也许人们会说,这本书通俗易懂,而我则会觉得,这种通俗易懂 背后有一种能力:将各种复杂的理论进行消化的能力。

杨宁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理性:它有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心灵,因此不会流于偏狭和激进。杨宁的理性还在于他采用的论述方式,他总是用大量的文学事例和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

——汪民安(本书序言作者,清华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1.根据B站热门课程《杨宁老师的文学启示课》讲稿改编,开辟由问题切入的文学理论新讲法,帮助读者培养现象分析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

2.用四编十六章带读者进入文学的世界,通过文学案例和故事解答问题、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提升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附有参考阅读书目和文章,帮助读者构筑更细致的文学理论知识地图。

杨宁,文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

2020年年初因文学理论课视频风趣幽默、启发思考,在网络走红。

文学理论视频课程B站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

“中文系有什么用”等课程话题微博阅读量超过3亿。

与戴建业、戴锦华、罗翔等老师一起入选“你在网上最喜欢的老师”。

目录
第一编 文学与世界
第一章 文学本质与审美问题
第二章 文学真实与虚构的悖论
第三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问题
第四章 模仿•再现•表现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3.5颗星吧。可能因为这是本导论书,要尽量把基本问题都涵盖,许多议题讨论得不充分,甚至似乎有逻辑上的问题。第一、三、十二章较好。
同时在读的还有《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比起伊格尔顿的独到见解和辛辣笔力,老师这本书可以说是“浅淡如水”。然而这一汪清澈平静的水面下,借由平实语言拨弄起道道涟漪,水下波涛汹涌:太宏阔了。挂着文学理论的网课,摆脱死气沉沉的课程设计和了无生趣的说教式课堂,又觉得能接触杨宁这样的老师实在是一大幸事。杨宁老师是尊重学生、敬爱学术的,阅读本书(以及看网课)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自己真的被“循循善诱”着,将每一个学生导向一个广阔天地。如果对佶屈聱牙的理论兴趣寥寥也不要紧,杨宁老师最可贵的能力还在于:将理论的枯燥转化为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的向度,在冷峻又生趣的课堂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处。交学费啦!!
这是我读过最生动独特的文学理论书籍,爱不释手,以后肯定也是会经常翻阅的。虽然说阅读起来看似“接地气”“通俗”,但是有关理论概念的介绍一点都不含糊,引导读者反思再反思,呈现了文学理论的复杂性和现实意义,实在是深刻。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不够“厚”,在豁然开朗之中总还有一种意犹未尽——但文学理论的问题终归是很难说尽的,接下来的延伸和反思应该是自己的工作。
颠覆我文学观的一本书。 阅读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比阅读小说还具有吸引力。对于文学问题的通俗性探讨,并且不乏专业材料、专业观点的支撑,是这本书很大的亮点。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专业性的文学理论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蒙作用,我相信以后我还会反复读它的。
逻辑框架简洁清晰,可读性强,作为文学理论入门书最好不过。四星给书,一星给对杨宁老师的滤镜,感谢您的课陪我度过漫长的考研时光。
太喜欢杨宁老师了!!!
2020年春,被疫情困在家里,在B站刷完了杨宁老师的课,现在他出书啦~ 很喜欢序里这段话:“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于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
杨老师居然…
从“诗歌事件”“作家做阅读理解”“鲁迅的两棵枣树”等流行而常见的文学问题出发,给文学理论做了一次浅显易懂而清晰明了的梳理,不亚于罗翔……而且跟罗翔老师一样也常常“正说反说折中说”,很适合文学理论入门。
我文学理论的引领老师,杨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