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寻美记的封面

寻美记

熊培云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520703789

评分

★★★★★
书籍介绍

作为欧洲“发射的卫星”,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已实现的乌托邦”?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旅程。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影像,使本书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注重时空的穿梭呈现:在空间上,以美国的十几座城市为主要线索;在时间上,既有对美国重大事件的历史回顾,又有赴美观察时的现场所感,更有几年后回到书斋里的沉淀与反思。

作者相信不完美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完美的乌托邦,而人世之希望却又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与不完美。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移民之国,向世界敞开的美国从来不应只是美国人的美国。

熊培云

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追故乡的人》《慈悲与玫瑰》等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好书榜。

目录
序言 一边叹息,一边寻找 001
上卷
第一章 想起了托马斯•莫尔 021
一 为什么没去美国? 022
二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02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感觉写的不够投入,浮于表面。对照“《林达近距离看美国》来看,显得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似乎想到那就写到那,不成系统。另外,期间还夹杂了太多碎碎念,下笔生硬、唐突,少了一些访法、访日时的文学气、连贯感与知识性。还有如美国的过往、当下的社会问题、特朗普时代的美国等,本来可以多谈谈的话题反而都没有展开。总体读来还是有些收获的,有助于丰富对美国的了解。最后,这本书是不是该考虑配一张地图啊?
一次寻找乌托邦的精神之旅。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实现了的乌托邦的话,那么她就是美国。美国并不只是一个国家,更是人类的理想和想象。所谓的美国精神,就是小路朝天,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于生在大一统的此国的我们,是多么难以想象。
总感觉熊先生的文章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了
作者有成为反贼的潜质,且不自觉,以为是自己思考的,而非被灌输
本科时很喜欢读熊培云和许知远等人的随笔,出国后就很少关注了,因为当时觉得比起严肃的学术著作,这些随笔可能不够严谨和精炼。然而现在来看,熊培云老师的随笔仍然比很多大学人文学科教授的著作都要优质,因为他有良知和尊严。另外,去年国内那场没头没尾的me too运动真的太无耻了。
何为政治正确,还需要大量的吸收才能明辨,因此这本书也理解得不太深刻,也就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持怀疑态度。
关于美国的旅行笔记。让我更多了解美国。关于乌托邦的思考,关于科技化的未来的思考,对我有触动。虽然整体有点琐碎,但读起来轻松也好。
其实很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一边自我怀疑,否定半生的努力和价值,一边又在路途上寻求解答。自问自答、自说自话,这不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而是积极思考、探寻、发现去洞察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链接。
教会了我如何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写书人是灵魂的暴露狂,那我可是太喜欢熊老师对世间人物的见解。这本来自老爸的推荐的书,本来无所期待,却意外让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