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巴黎和会的封面

巴黎和会

埃米尔·约瑟夫·狄龙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520719773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巴黎和会作为一次决定世界命运的重要会议,其背后的故事和深远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巴黎和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代,揭示了大国间的微妙关系、小国的挣扎求存以及理想主义在现实政治中的曲折历程。在这场历史的舞台上,权力的游戏、人性的考验和国际秩序的重塑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反思当今世界的重要视角。
作者简介
狄龙,全名埃米尔·约瑟夫·狄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爱尔兰学者,集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和记者于一身。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专攻东方语言及文学,并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进一步深造,获得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他的专业领域包括梵语、古亚美尼亚语以及比较语言学,曾任哈尔科夫大学教授。狄龙以其对战争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学术型记者的身份而被《纽约时报》所赞誉。仇全菊,一位在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的讲师,拥有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与翻译过程。她教授多门课程,包括科技翻译、翻译理论等,并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参与过多项教材编写和科研项目。
推荐理由
《巴黎和会》一书深入剖析了历史的关键时刻,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在大事件中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对20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还探讨了权力、外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对于那些对现代国际关系、历史决策影响或全球秩序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巴黎和会及其对现代世界影响的历史爱好者
对于全球治理、外交策略或国际政治动态有研究需求的学生和学者
以及任何想要理解过去如何塑造现在,以及历史教训如何指导未来的思考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第 1 章
巴黎和会内幕
第2章
时代特点
第3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一定要买这书,翻译极好
我一直其实对读国外的历史书觉得很吃力,但是这本书翻译的很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总体来说,作者观点较客观,对有些陈旧的史料有全新的诠释,值得肯定。
这书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还在看,就忍不住强烈推荐大家来看!了解历史,才能对自我的认知有更准确的判断。知史,解惑!
向读者客观展示了一段宝贵的历史资料。该书引用了大量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的文章,使作者观点客观公正;很多史料是作者亲身经历,对话体的应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一段熟悉的历史,作者亲历巴黎和会,从记者的角度分析了当时的世界格局,译文读起来流畅,对多角度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
作者1854-1933 中日争端327~329基本讲清楚了
在巴黎开得会议可真不少……在巴黎签的条约那就更多了…本书主要是讲一战后那个巴黎和会(1919),涉及中国山东问题的那个,就是世界列强瓜分利益的一场会议。之前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说了,战后战胜国肯定会依据国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分配利益——打着要永久和平的旗号,谁都知道以后不过是新的循环。
对不住作者,纯粹给水军打分!太TTTT不专业了……这5毛白花了…… 不动如山,水军入天!就没有几个看过的,把这个书捧到天上去?好歹找个像样的认真捧两句……
“弱国无外交”这是巴黎和会给中国人最深的刺痛。巴黎和会是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 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维埃俄国没有受到邀请,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地利等战败国引用了大量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的文章,很多史料是作者亲身经历,对话体的应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主要讲述了巴黎和会对世界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包括巴黎和会召开前各国的政治状态、人民的需求和期;战争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影响;政治家们解决战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和方法;各个国家全权代表们的表现极其局限性,特别是几大巨头的局限性;大国的利益及小国的牺牲;巴黎和会对俄国的态度以及对劳工的态度;以及对战败国的和约等。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