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点·线·面的封面

点·线·面

[日]隈研吾

出版时间

2022-05-31

ISBN

9787521742060

评分

★★★★★
书籍介绍

隈研吾的建筑哲思,以“点·线·面”重新理解建筑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活着的”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瓦幕”。

编辑推荐:

1. 隈研吾建筑新思。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写作《负建筑》以来,心怀“能不能做出一种物理上很大,但存在方式上很小,能让人感受到“负”的建筑呢?”这样疑问的隈研吾,出于探索答案的压力与动力,执笔写下此书。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2.建筑与建筑家的理念迭代、技术更替,被藏在点·线·面的韵律中,一一道来。西格拉姆大厦的玻璃幕墙被密斯用青铜框线分割成了小尺寸的单位(点),这一做法承袭自古希腊罗马把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接缝切割成V形,以刻意让一块块石头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到高迪,世纪末的建筑师被植物所吸引,开始做纤细的线的建筑,但很快被20世纪新一代的工业的线所取代。

3.从绘画、音乐、计算机技术等不同角度,解读建筑。点、线、面作为横跨艺术各个领域的共通概念,成为打破各领域壁垒的工具。隈研吾据此从康定斯基与吉布森、理智主义与达达主义、计算机设计与加法的设计、布鲁诺·拉图尔与摄影枪等多角度,拆解建筑。诸如哥特式建筑作为 “点的建筑”,其中有一种简短、简洁的“叮”的音色,表现的是空间形态消解在建筑周围的大气中,失去其余韵的那个过渡的一瞬间。

4.收集整理近200幅影像资料,作为详实案例辅证。通过放大的建筑细部与宏观的建筑整体的影像,可以清晰地感知杉木如何变为构建广重博物馆的“线”,又由“线”变为“层”;教堂的穹顶如何被拆解为“可编织”的线条……点·线·面在建筑与环境中的节奏与振动,被搭配的影像进一步阐明。

隈研吾

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筑学专业。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客座研究员,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曾任教于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早期的龟老山展望台(1994年)、水/玻璃(1995年)、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2000年)等,近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年)、V&A·邓迪(2018年)、新国立竞技场(2019年)等。主要著作有《十宅论》《负建筑》《自然的建筑》等。

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年/ 2018年教育奖)、村野藤吾奖(2001年)、世界可持续建筑奖(2016年)等,并曾获得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officier,2009年)、日本紫绶褒章(2018年)、意大利大十字骑士勋章(2019年)...

(展开全部)

目录
写在前面
方法序说001
20世纪是体块的时代003
日本建筑的线与密斯的线005
从构成的康定斯基到肌理的吉布森00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隈研吾毫不掩饰对混凝土之王、体块主义者柯布西耶的厌恶。建筑的胜其实就是人类的胜,人类凌驾于物的上方,建造、使用胜过环境的建筑。而他一直在思考民主的、向社会开放的建筑,也就是输给环境的「负建筑」。点与点保持着距离,松散而随意地聚集在一起,可称为离散的状态;与之相对的是,点与点紧密贴合,没有缝隙的状态。离散的状态才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所有的点都紧密贴合的终极状态不就是法西斯主义吗?
隈研吾真博学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思考的角度 理念给人很多启发 特别喜欢瓦和白桦树柱的部分 运用现代材质实现建筑的轻盈透气感 胜负建筑 活线与死线 虚实的透明性 振动的弦 离散与褶皱 原来建筑也能跟时代、艺术、物理联系得如此紧密 书本尺寸正好 配图太小 有些概念要是讲得再浅显点就更好了
两周前预定“五感的建筑”展览时为了对隈研吾先生多一些了解特地去图书馆借的 对建筑中不同元素有了新的理解 期待展览
生搬硬套
他的书是一个体系。他的思想像一列伸向远方的铁轨,每本书都是一个站台。
建筑师的文化自信极为强大。为了阐述自己的自然观念理论,甚至觉得有点偏颇和钻牛角尖。喜欢死去的白桦树和活着的白桦树那段。
20230721@复星开展前功课。强烈建议先读《我所在的地方》后再读本书会容易接受的多,而不至于被隈研吾信手拈来从弦理论、量子力学等物理学出发的发散思维搞得无所适从。尽管书中隈研吾毫不掩饰地继承了在上书中对混凝土的厌恶进而扩展到了对体块主义领袖人物柯布西耶的保留态度,但仍然在其对屋檐之点、立柱之线、伞屋之面的剖析中被深深感动,曾几何时我也深深陶醉于赤脚漫步在山林之地的那种触感,所以在读到水砖里流动着的温润的水时,在读到北海道原住民和贝都因人寓所中与大地的相生相伴时,雷击般震撼。他柔韧的布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相信它一定会给我们保护。白色的膜覆盖的空间,充满柔和的白色光线,温暖而治愈。森佩尔、富勒、撒哈拉沙漠的智慧汇集在这里,在米兰的草坪上开出了花朵。建筑不是为了禁锢个人,而是使人类更自由。
读了前面的一点方法序说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决定给五星,整本给我带来不少新的思考,但正文整体并不惊艳(扣掉一星)。好了,我要开始读一些物理学领域的书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