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启蒙运动:从伏尔泰到康德的封面

启蒙运动:从伏尔泰到康德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

出版时间

2023-05-01

ISBN

9787522516882

评分

★★★★★
书籍介绍

★ 编辑推荐

◎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 6 卷论述了法国与德国的启蒙运动。作者不仅讨论了卢梭、莱辛、赫尔德、伏尔泰等启蒙运动关键人物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对康德哲学做出了十分详尽的研究。通过阅读这一研究,读者可以对从 19 世纪到 21 世纪的哲学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著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著名哲学史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成员、亚里士多德学会成员、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译者简介

陆炎,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学)。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及其古代注疏传统和18世纪哲学,关注问题主要涉及形而上学、哲学心理学和道德哲学。发表译著和论文若干。

目录
出版说明/i
出版总序/iii
前言/vii
◎ 第一部分 法国启蒙运动
第一章 法国启蒙运动(一) /00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 6卷论述了法国与德国的启蒙运动。作者不仅讨论了卢梭、莱辛、赫尔德、伏尔泰等启蒙运动关键人物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对康德哲学做出了十分详尽的研究。通过阅读本卷,可以对19至21世纪的哲学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个“康德”果然不错
深夜读这本书时不禁对作者羡慕不已:与伟大的头脑为伍并写出如此传世之作,夫复何求啊。
还是买了…翻译不错,术语基本做到了和本系列其他卷册的一致,具体思想家的术语也有意识地参考了现有权威译本的翻译。没想到一半多的内容是康德。 其实这套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其细致的index。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本身据说“无非找出并且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因此它自身构成了完整的论著。同时,它没有声称是对实践理性的完整批判。因此,它直接引出《实践理性批判》。《实理批》的结构让人想起《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当然没有对应于“先验感性论”的部分。但是,整部著作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前者从原理推进到概念,而非像《纯粹理性批判》那样从概念推进到原理;后者处理了理性在其实践运用中的幻相,但同时也提出了积极的观点。康德增加了“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处理使对象化的实践理性同时成为主体化的实践理性的方法。这就是说,它考察了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能够进入和影响人类心灵的方式。但是,这部分非常简短,它之所以插入在这里,更多是为了对应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方法论”,而没有其他更合理的理由。
真的有人能看得懂康德吗……?批判了一番在自己之前的所有形而上学都是欠缺了某种基本元素的文字游戏,然后自己又敷衍出来一大篇似乎没什么区别的东西,这好像已经是哲学史上的固定桥段了。康德队数学的认识(以及解释这一点的作者本身)仍然囿于所谓“精神内里的规律性和必然性”、难怪康德会不喜欢他
本册以知识点的结构,分哲学家及其从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基本概念加以解读,作者指出进步理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确实是基于价值判断而提出的预设。这就是说,百科全书派以及共享他们观点的人们,首先形成了有关人类和社会的理想,随后把进步解释成这些理想的实现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但这也意味着,例如,他们在研究人类历史时带有一种预设,而这种预设对其历史解释有不恰当的影响。18世纪的先进思想家强调的是光明,“理性”进步与中世纪宗教或与神学密切相关的哲学不相容。在这个意义上,启蒙运动的人们 具有其自身的“教条”。
这本康德讲得蛮细致的
讲康德的部分很好,清晰地表明了三大批判之间(至少是在创作目的上)的内在关联:它们不仅仅是“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的区分,纯粹理性批判表明了形而上学无法提供可感领域之外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人从属于可感领域的决定性;而在实践理性中,人通过道德的先天原则达到了自由,并使上帝这一无法在可感领域得到证明的前提成为一种公设——这不仅表明了实践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优先地位,也为判断力批判留出了一席之地,它将现象领域与本体领域勾连起来,这其中包含着试图解决“如何调和必然与自由”这个问题的原创努力(这正是康德最重要的理论关切),不是把一个还原为另一个,而是在人类的道德意识中发现二者的结合点。尽管康德并不是第一个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但毫无疑问,他所开创的伟大传统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