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苦口甘口的封面

苦口甘口

周作人

出版时间

2012-08-01

ISBN

9787530212387

评分

★★★★★
书籍介绍
《苦口甘口》收入周作人文章二十一篇,风格基本延续《药堂杂文》,是作者对自己思想的梳理,有谈文学谈思想的“正经文章”,也有怀人读书之作。尤其在《我的杂学》这篇总结长文中,全面回顾了自己的中外文学习及对各门学科的涉猎,提出后期思想的核心“伦理之自然化”,“道义之事功化”,是研究周作人绕不开之作。 《苦口甘口》中收录了周作人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流畅,看似散乱无章却内含精巧绝伦,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可读性。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会使您回味无穷。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目录
关于《苦口甘口》
自序
第一分
苦口甘口
梦想之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44年出版,启明老人不知一年后就要坐牢了的也。文章不错,只是集里面确实不少汉奸味道,尤其令人生厌。《阳九述略》大讲“开门迎贼”事,不知知堂录时作何感想。
对于五四之失败,开风气之先的诸人身上体现出各自的败相。周作人一味以文化视角看待中外之别,在认识到西化弊端的同时,认为“东亚的文化是整个的,东亚的运命也是整个的”(122页),到了1944年,他还在钻牛角尖,想“在事实上证明东亚人共同的苦辛,在这苦之同一上建立东亚团结的基本,共向着甘的方向突击去,这才有些希望”(123页)。书里屡屡谈到明代文人误国(40、167-169页),实际上,文人无行虽然历代有之,但要说到严重到导致亡国,则正如红颜祸水一样,不过是情感上一时方便的发抒罢了。周作人多次表彰禹稷,视其为儒家正脉,用来对抗宋代以来的理学。他晚上读孔孟老庄,想到“在浊世中展对遗教,不知怎的很替圣贤感觉得很寂寞似的”(39页),在书房里为身染沉疴的中国社会开文化药方的同时,也隐然以圣贤自居了。
喜欢《我的杂学》、《灯下读书论》、《苏州的回忆》、《谈鬼神论》
不需用外部的一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来批判他。表露出他思想内部的自相矛盾足矣。 周式兄弟都推崇王充的“疾虚妄”精神。他们都不是民族主义者,想来很大程度上也是认同民族为“想象的共同体”的。然而此书中周作人去几次三番为所谓“大东亚民族”唱赞歌。从他一贯的倾向,中华民族已是想象的共同体,那么所谓“大东亚民族”岂非虚而又虚的东西。到底还是骨头软罢了。 在《阳九述略》里,他还问明末“士大夫,为什么至于那么不成样子的呢?”他问问自己不就知道了么。
以前没有从时间节点上读知堂。这次读修订版,突然注意到了,做了不少笔记,值得可说之处甚多。比如现在都在谈文化振兴,文艺复兴,对照《文艺复兴之梦》即可知今日理解之偏差。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彼时周谈此话题,究竟是想说什么?盼望后面几本修订版早日出版。
好佩服周老师读这么多书,可是我真的读不来半白话,只能囫囵吞枣…
一贯的风格,晚期的怀人回忆之作。整体是平和的,也更符合他自己所说的“中庸”。第一篇《苦口甘口》读起来有韵味,其他一般。
我所谈的对于这两派都够不上,如要说明一句,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古希伯来的传道者说,“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这所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就是捕风也并不是没有意思的事。我曾这样的说:“察明同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虚空尽由他虚空,知道他是虚空,而又偏去追迹,去察明,那么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实在可以当得起说是伟大的捕风。”这样说来,我的读书论也还并不真是如诗的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消极。可是无论如何,寂寞总是难免的,唯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说出心声。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