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兄弟的封面

兄弟

余华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530222324

评分

★★★★★
书籍介绍

★余华本人最爱的作品

-一部真正伟大又好看的小说

★有的人活着,生死疲劳;有的人活着,任性逍遥。

★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亚洲周刊》十大中文小说

- 瑞士《时报》新世纪十年全球最佳作品

- 法国《世界报》二战后百部最佳小说

★尖锐勇猛,壮丽肮脏,一部好哭又好笑的凡人史诗

-荒诞至极,就成了真实。

★全新装帧,重磅上市!

★《兄弟》显示了人类情感的全景——从庸俗、狂热、机会主义到爱和内心的伟大,几乎全部包容在内。在这个小宇宙中,没有人是孤立的,也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求爱和耻辱、痛苦或死亡的故事都公开地发生在大街上,这使小说本身成为了世界剧场。——《新苏黎世报》

★余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其尖锐和野蛮,无人可匹。——《时代周刊》

★尽管长达六百多页,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李光头暴烈的生命强力已经预示着悲剧的到来,一个大汗淋漓、尖牙利齿的怪物似乎已经从神话世界中显出狰狞面目。这是一部污垢斑斑的伟大作品,无可置疑地堪与左拉、路易-费迪南·塞利纳和拉伯雷的杰作比肩。——《科克斯评论》

【内容简介】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一生。

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

“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

李光头是一个混世魔王,我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丰富和复杂,这个人物和我们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就是我们时代的产物。宋钢是“良心的悲剧”。他一直是别人的影子,先是李光头的影子,再是林红的影子,最后他终于独立了,可是走向了死亡。

——余华

余华

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

用户评论
铁轨上看到海鸟的宋钢,和车站前一次次站起来的宋凡平,同样勇敢。前半段是荒谬中的真实,越黑暗的年代里,越能看到人性的微光;后半段是真实中的荒谬,欲望横生,人性沉沦;而链接起这两段时间的,就叫生活。
余华的写作太「实」了。 日子苦到了尽头,时代和命运都在不可逆的浪潮里天翻地覆。然而人世间,仍然日落日出生生不息。
就像这本书试图描绘的那个残酷时代一样,不值得也流不出一滴眼泪。
“你们要走窄门。”
如果把屎尿屁和处美人大赛都去掉就好了
宋凡平这一生坚定自我选择的次数寥寥,未免活得太憋屈,可这样的性格何尝不是因为童年的经历所致?
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
随波逐流
一幅跨越时代又波澜起伏的写实画卷!从物质贫困的1960年代和宋、李两家鸡零狗碎的日常徐徐展开;随后是极端混乱的文革十年,宋家支离破碎,兄弟情谊就此奠定;再到经济开放与发展的时代,有人生死疲劳,有人任性逍遥;再往下延续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现在的我们正站在低欲望社会的边缘。个人命运始终受时代洪流裹挟,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部典型的余华风格代表作品!感谢互联网,拉近我们与作家的距离,无论是全书贯彻的黑色幽默,让人苦笑不能的荒诞情节,还是李光头放荡不羁的说话方式,余拔牙的鲜活嘴脸,都是典型的余华风格。 关于角色,感触颇深的是宋钢,他的纯粹善良就像温柔的男妈妈,但他在选择兄弟还是伴侣时的摇摆不定、委曲求全又令人痛心,一开始恨他懦弱、恨他唯独不善待自己,后面才顿悟宋钢这样纯粹的付出世间真的难得!
读过余华老师的《活着》 看了余华老师的一些访谈视频 余华老师的作品真的很好读 《兄弟》看起来很厚 但是读起来很快 趁着十一把它读完了;就是想看看 好像和自己没有关联的年代 到底发生过什么 - 父母辈的儿时青春;余华老师“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 《第七天》腰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