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在细雨中呼喊的封面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出版时间

2023-06-30

ISBN

978753022245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对自己童年经历的深情回望,也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现实的寓言。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被细雨笼罩的南方小镇,见证一个家庭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离散。主人公的童年充满孤独与恐惧,从对黑夜的恐惧到对死亡的懵懂认知,再到与家人渐行渐远的隔阂,每一个细节都如细雨般渗透人心。 余华用冷静而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命运的交织与记忆的模糊边界。主人公逐渐融入孙广才一家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悲欢,却也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中迷失自我。童年时的恐惧、家庭的矛盾、青春的背叛,都在细雨的渲染下显得更加沉重而真实。这本书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追索,更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如果你曾在大雨中感到孤独,或曾在记忆里寻找答案,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将带你重温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感受爱与痛的无声交织。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0年4月出生,1983年步入文坛,以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著称。代表作品包括《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影响广泛。余华的写作风格简洁有力,善于通过平凡人物的经历展现时代变迁与人性挣扎。凭借卓越成就,他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多项国际大奖,是国际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
推荐理由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一部深刻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孙光的童年记忆,展现了时间、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书中,孙光与家庭成员的复杂关系、童年恐惧与死亡认知、城乡差异的体验,以及与医生、哥哥等人的相遇,都成为他成长道路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余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命运的交织与挣扎,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记忆重构和现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家庭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之作,适合喜欢探讨人生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读者。
适合哪些人读
对家庭关系和童年经历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探索时间、记忆和现实之间模糊界限的读者
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有深刻思考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南门 7
婚礼 26
死去 3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以前的阅读,只是发现前两章精彩。这次阅读,越来越觉得后两章也足够精彩。第三章写祖父母那一代,其实最难,但余华的叙述丝丝入扣,精彩纷呈,尤其写祖父与父亲的战争章节。最后的结尾精妙至极,让故事首尾相顾,一切圆融了起来。
当时余华才三十一岁啊,写得真好真带劲儿
好看
当我觉得我大概不会给书打五星的时候,这本书出现了。我是熬夜飞快的在网上读完的,很难用语言表达我读这本书的感受。终于有人写出我记忆中的时代了。不多不少,也许情节存在虚构,但是残忍和荒诞程度没有夸大或缩小,就是这个地方它本来的样子。
余华的书以前倒是都看过,但是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典型的余华风格,全书只有一个字不认识,也没有拗口的遣词造句。平静的语言,缓缓叙述着孙光林一生中所看到的种种。那个时代让每个人看起来都很苦,哭到每个人都想在细雨中哭喊。人性也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人性的幽微复杂,通过孙光林的双眼被放大,哪怕孙光林自己,也无法用简单的形容词就能够概括。同时,描写苦难,但不歌颂苦难。苦难永不值得歌颂,不经历苦难怎会有幸福的语句只是人们在无法避免苦难时所用来催眠自己的安慰剂。想打4星半,但没有半颗,又实在无法和《活着》同样评分,给4星。
“我永远难忘和苏宇站在池塘旁的这个下午。”“我抱住女人的感受......是抱住你的肩膀。”那个月亮时隐时现的夜晚,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 苏宇和孙光林这段是真的很美很哀婉呐,孙光林对苏宇的憧憬起源于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想象,而苏宇的温柔与细腻,出现在那个年代的先锋文学文本中都显得有些穿越了哈哈。关键是余华本人是后知后觉这其中同性爱的意味,更是令人唏嘘。另外惊艳我的部分是在情人的婚礼上拴起一股上吊绳而后扬长而去的女孩。其余的部分,就仍是乡土文学那一套,父亲、祖父、曾祖,战火、流离、欲望,读起来都感觉嗯standard但没那么惊艳与突出的感觉。但是,真的看到了余华温柔的一面,浸润在文字里的。
看似荒谬,实则每日都在上演。
看鲁鲁和国庆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余华老师就只是平平常常地描述着人生的无力感,平凡又细腻,看完之后心里闷闷的,难受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灵云乐队的《forever》与之绝配。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