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九首古诗里的中国的封面

九首古诗里的中国

胡晓明

出版时间

2019-07-01

ISBN

978753217154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选取的九首古诗,始于先秦时代的《诗经》,终于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为主干,以张若虚与王阳明为必选。它的特色在于,以诗史上的作品,构成一个自诗骚而晚清的中国人文主义诗学谱系,表达数千年来中国古诗里的文化精神。 一册在手,时代与全局、大家与名篇、哲思与艺境、诗骚、李杜、唐宋、奇正、刚与柔,兼而有之。古诗的解读方式,其实是一种生活与存在的方式。今人读古诗,仍有共鸣,因它们唤醒我们的生命感受,让我们体悟生命的根源,以及存在的充实。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江南文化研究。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文化江南札记》《诗与文化心灵》《江南文化诗学》等。
目录
出版者的话
自序
一 君子于役
二 离骚
三 桃花源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古典文学,以诗言志,人在文前,是谓人文,首先表达一个真性情的人,以人来通人人、民族和家国,通天地,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而现代文学,文在人前,是为文人,以文通世界,所谓全球一体化,其实碎片化,人之焦虑和分裂也就诞生,而不见人之性情。在这个人文系谱上,从先秦诗经开始,到清朝龚自珍结束,古典中国也随之结束。农耕变工商,开始城市对人性的抽离、物化,早没了诗经里的人情深厚淳朴。而读好书,是唯一途径去感应那时代鲜活的日常和光辉的生命。九州壮哉,美哉,哪里是阅兵可得。
扯的有点宽,常识性错误也不少
感受最深的是书里多次出现的“化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多么悲凉,可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下子就把悲哀化解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本适合收尾,反而成诗的开始。最后诗人问弟弟: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生的空幻被化解,记忆温暖有情;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有进取,箫有深情。到中年,剑气箫心一例消。诗人说他老了,不再进取也不再深情。不是化解为零,而是苍凉归棹后,重新涌起万千哀乐。进取也好,深情也罢,不再清楚区别。于是,“化解”便为一种翻转,是诗的力的来源,是跳出窠臼,也是释怀。
国身通一,感时优国。回到文本,更是回到过去,想象那个环境,之后再去谈细读
此书对于普及和引领入门者体悟古诗还是非常不错的,虽说较为随笔化、学术性不强,且有一些错误,但整体来看不失精彩,评分有些低了,应该在7分以上
这是一本普及性读物,胡老师的文字是很有才气的!有幸在他的课堂听《君子于役》,“黄昏”意象的开宗之作,农业社会传统的温情。
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
正确的敏锐,有性情,有见识。讲屈原,讲王阳明,讲晚清的部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