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争夺记忆的封面

争夺记忆

吴琦

出版时间

2020-12-12

ISBN

9787532178346

评分

★★★★★

标签

社会

书籍介绍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危机不断累积、爆发,让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显。从岁初到年末,《单读》向海内外的作者、合作伙伴以及读者发起广泛征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最终,来自18个国家、34位创作者的24组纪实作品被汇集于此。《单读25·争夺记忆》在结构上打破了过去按照文体分类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组关键词作线索,让诗歌成为另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封面再做创新,以拼贴和重叠作为对纷乱记忆的表意;正书加别册的出版尝试,将是未来《单读》的新方向。

在闪烁其词和置若罔闻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续的记录与反思,是我们的回应。

目录
一组短诗:一月到六月 平湖
【世界】
在全世界的附近 《报道》杂志
贝鲁特来信:从革命到瘟疫 丽娜·芒泽尔休斯敦来信:让游行照亮美国 丹尼尔·佩尼奥
东京疫情,我的“三号” 吉井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记述远远多于思考,所以整本册子显得碎片化(虽说杂志文章本就是碎片化,但对MOOK的期待不同于普通杂志,希望其能在每一册选定的主题上有递进的思考脉络)。用绘画作比喻,这一册收录的文章相当于速写,欠缺成型的画作。 比较喜欢李炜的文章和林白的诗
不知是我的偏见,还是我的误解,以中文为母语的写作者在处理这样集体性事件的题材时,常常呈现出高度相似的特点:明明山上滚落的是巨石,这巨石阻碍了前行的路,他们却偏要去挑选路边的小石子观望,再抱怨几句山路的泥泞。这本书译介过来的几篇,无一例外都是在表达愤怒与质询、对秩序的渴求和怀疑、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呼吁更广泛的人类共情,更多是透过哲学和政治的镜片反观现实、当下。尽管隔着语言的屏障,这些篇章却如此有力、让人过目难忘——这难道仅仅是语言的原因吗?译介的语言同样也可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情绪,可为什么我们的写作者会在最急迫、最重要的问题面前别过身去?PS:原本以为在世界性的大瘟疫过后,写作是唐突的、可疑的。但是读了这本《争夺记忆》之后,又燃起了一点希望,也许我们还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做点、说点什么吧?
上一本《走出孤岛》收入了不少疫情的记忆,可是这本里还是有直接流水帐一样的疫情文章就真的太不应该了。争夺记忆如果只是像吃家常便饭一样平铺直叙地回忆,那就太没必要了,希望更多对于这次疫情带来的反思甚至是质问却没能看到几句,与封面展示的问题看似尖锐且丰富,最终内容部分却过于表面,令我想到食品包装袋上右下角的那行字“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此集关于疫情部分也可以套用一下“封面仅供欣赏,以实际内容为准”,这样的话,下一部书名干脆为《记忆:一起走出孤岛》算了。除此之外,整体还不错。另,诗歌部分有不少几篇很不错的作品,还有喜欢的诗人昆鸟,有点惊喜。出乎意料的是附赠的别册,内容反而比书本里更丰富和有料得多嘿嘿嘿。
野心很大,但是内容的选择完全支撑不起庞大的野心。不仅无聊,而且充斥着中产之上阶级的无病呻吟。如果对于疫情的痛苦回忆仅仅局限于不能出门游山玩水,这些记忆真的代表过去的有数十万人死去的那一年吗?如果不能,那么争夺这些记忆又有啥用呢?
《单读》最新出品的一期杂志书,以疫情之下的2020年为主题,通过“世界”“自我”“附近”这三个主题,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立足于个体化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疫情之下全球各地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态的丰富面向,以及个体在这一巨大灾难面前的心路历程。这些文章少有空泛而宏大的理论与政治叙述,更多基于个人生命体验、阅读积淀与直观观察展开叙事。这 些记述难免有简单、片面和情绪化的嫌疑,但却正如加缪名著《鼠疫》里的塔鲁日记一般,是具备独特社会史史料价值的珍贵记录。它们跟那些自上而下的、宏大视角的媒体报道和历史书写组合在一起,方可构成2020疫情历史的全貌。随书附赠的围绕项飚、吴琦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展开的几场对谈实录,也是干货十足、内容丰富。非常值得推荐。
两年多了,在此刻读这本书时,我总是会被某些记录震撼到:“啊,我果然已经开始遗忘了。”
读在疫情第三年,能看下去的没有几篇。
2020年末出版的,关于新冠疫情下,普通人众生相的一本专题集,在2022年三月,国内又一波循环,居家办公四天里读到,特别有感触。《看门记》里那位基层公务员,时隔两年,你还在看大门吗 。。。
“就像特蕾西·杏普曼唱的那个女孩子,哪怕换个地方、靠别人,这些都不会帮你解决本质上的问题,也不会让你找到出路,因为再新的环境,再亲密的情人,时间久了也会成为平凡的日子和它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些平庸的日子里,只能不停地寻找自己和他人的接触点和所谓的小确幸。人生就这么严肃地对待你,而能 够让这么渺小的我们向前迈步的,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点小事情,一次见面、一句话、一个眼神或忘不掉的一个情景哪怕疫情已渗入生活的每一小节,这一点还是没有变。”
这是编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