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的封面

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

(日) 宫崎市定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32588121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原为《论考》内小型论文,展现了宫崎对于中国聚落形态变迁的研究,现经整合,《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包含以下篇章:1. 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2. 中国上古的都市国家及其墓地——商邑何在;3. 战国时期的都市;4. 中国村制的确立——古代帝国崩溃的一个侧面;5. 魏晋十六国北朝华北的都市;6. 汉代的里制与唐代的坊制。

宫崎市定(1901—1995),20世纪日本最著名的史学家,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第一人。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史学集大成者、第二代代表人物。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名誉教授,从事东洋(亚洲)史,专攻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史,研究、教学凡四十余年。代表作有《中国史》《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等。

目录
【目录】
中国聚落形态的变迁
——关于邑、国、乡、亭、村的考察
一 上古的邑、国与汉代的乡、亭
二 乡、亭与城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古代城市单位的考证,比如国,城,乡,亭,里,坞,坊,邑,屯等概念的探究。唯一一点,内容略少,书比较薄,精装,用词上要是别太日本更好,别动不动就“崩坏”,至于么,又不是进击的巨人
没有配图说明,作为业余选手,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
书中的很多观点已经被学界修正了,但读来仍有很大的收获!
对殷墟的位置分析在理。作者认为,殷墟曾经是卫国,因此,挖掘出的文物应该是先挖出卫国的文物,在挖出商代的文物。且民国时罗振玉等,在此挖掘出大量的墓葬,作者认为墓葬明显不会在城里。p71,(荆轲)所谓旁若无人,其实是说众多闲人都聚过来看好戏了。商榷:作者认为“闾左”是按城门的方位划分。勘误:p69,战国末年或秦朝——战国末年和清朝。
以汉代为分界点,论述中国古代聚落变迁的论文集,或可划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村”的由来,因异族迁入、屯田制、贵族圈地导致的都市居民外迁和乡亭里制的逐渐崩坏;二是“都市”,亭的权力被逐渐架空,县级机构因此扩张,导致原本封闭的农业型社会转变成政治型社会和消费型社会。“都市国家”这个概念还蛮开拓视野,汉代以前,乡、县、亭都有城郭包围,本质相差不大,也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横向的集聚关系。城市的规划变化反映着权力的变迁和文化的走向,这一点值得再多多了解。
虽然好多观点不敢苟同,但开拓之功不可湮灭!
1970年的东洋史研究上,宫崎刊登的这一席话,可以说至今仍对所有的研究者们有启示作用:“坦诚的说,当今中国的学者如果不改一改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方法,我还真不放心把中国史的研究重任托付给他们。在学术过多地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环境中,他们有时显得非常进步,有时过于激进,但一涉及学术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必须是专家才能发言的时候,他们却反而变得保守,有时甚至是封建的,趋炎附势的。之所以会谈到这一问题,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将这些现象告诉刚刚踏上研究道路的年轻学者们。”//感慨万分,吾辈自省,吾辈自强。
听杨照节目讲“村庄散布,自中古始”,顺藤摸瓜看了这本。中国古代,国即“都”,接近古希腊的城邦制,农民大多居住在外城(郭)。汉末至六朝之乱世,居民从小型城郭迁出,建立坞和村。坞堡是豪族要塞,多为险要地,宜守不宜耕。村落则是平民避难,散居于耕地而成,贼来即走,灵活安全。还提到佛道兴起亦与村制过渡的人心变化有关。
原评存活未及周天 概宫崎是书 论上古"集村" 亦"國" 亦汉之"县/乡/亭" 皆附城郭 源出政治军事目的 与宋后商贸市镇大殊 3.5
围绕“都市国家论”展开的一系列论述。比想象中有意思,但也就那些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