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的封面

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

陈昊

出版时间

2018-12-31

ISBN

9787532591404

评分

★★★★★
书籍介绍

对每个关心中古医学史的研究者而言,孙思邈都是“房间中的大象”,他的传记和著作构成了理解这个时代医学知识和医者身分的基本要素,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中古医学史几乎就是“孙思邈的时代”。虽然孙思邈大医和隐逸的双重面孔使得他和关于他的医学史叙述总是与这个时代保持着距离。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中古医学史的历史图景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既是因为新材料的出现:墓志中呈现的医学家族、出土文书中保留的医学文本,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同时代的其他医者和医学著作;也是因为新方法的推动:当研究者尝试将宗教、性别、代际、地域、城市、中外文化的互动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纳入到中国医学史的叙述的同时,这些因素也在改变着中国医学史对研究对象的身分认定。医学史中不再只有重要的医者和医书的作者,与医学相关的历史人物身分复杂起来,他/她们是医生或病人、男性或女性、长者或孩童、作者或读者,他们有不同的甚至是杂糅的宗教信仰。从表面上,孙思邈在这些“新”的历史叙事中引退,但是他的传记和著作却依然被不断征引,即使只是作为新的历史叙事的对照或者脚注。这种叙事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身分问题”,它既是对历史中知识身分的判断,也是医学史写作者的身分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本书试图回到“孙思邈的时代”,观察他和同时代与医学相关的人们,并追问医学何以成为身分,这意味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历史中的知识如何构成了一种身分叙事的基础;二是,有关身分的社会文化结构又如何成为一种认知表象,并在知识表述的每个层面中展开。而这个追问的过程,会遭遇医学史写作的“错位”,以及现代学术对中国古代知识理解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种种概念和范畴“错位”。本书试图在叙事的语境之中,尝试找到一种叙事的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这种努力并非试图修正所有的“错位”或者重建整体性的解释,而是试图在种种的裂隙和德性的争论之间找到一种重现身分叙事连续性的可能。于是,本书穿行于“孙思邈的时代”的身分叙事、文本运作和感官之知之间,尝试理解孙思邈和他的同时代人在面对生命史中的变动与危机时,医学知识意味着什么。他们对应的方式当然是个体性的,但是当他们尝试以医学知识应对和理解生活中面对的种种权力和危机时(这种应对可能是凭借自身的书写、阅读方式,也可以是身体),也就是他们将自身的叙事与知识相融合或者冲突的时候,这提供了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可以将对知识的历史性理解转化成为解读他们叙事的一个路径,而这意味着,一种用知识讲故事的可能性。不过,书名并不是《孙思邈的时代》,因为故事并不全都是关于他的。

陈昊,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他的教学和研究围绕着中国6-13世纪的知识史和文化史展开,关心的主要议题包括身分叙事与历史知识论、知识的物质载体(写本和印本文化)与文本意义的生成、历史中的身体感官与情感表达、社会沉默、创伤与历史叙事。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导论:古今之间的“医者,意也”
———医学群体与写作历史………………………………… 3
引 言 “医者,意也”与“俄罗斯套娃”式的“身分问题” ………… 3
第一节 跨语际的研究范式与“身分问题”的演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徐氏》:写本时代书籍抄写风气的盛行,削弱了书籍/知识的权威,《钞》类文本的产生意味着自我知识建构的主体性的普遍化。医疗照护被纳入孝行范围内后,上升至维护家族的高度。中古时代,宗教、术数、医学共享同一知识仓库。南北方医学世家的差异,南方清浊贵族制与医学入仕、家族荣辱,北方以医术取悦皇帝,恩倖以进取。 《在朝大医》:伎术官与身分化、医学伎术官管理儒家化。 《孙思邈》:山林叙事的双重性,一方面遮蔽了孙思邈与宫廷士人的紧密关系,产生声誉来源于庙堂以外山林的错觉;同时又从知识的形成暗示了二者的紧密关联。 《撰者》:「作者」概念的形成始于司马迁,此前无个体作者概念。《诸病》与中古类书修纂,《本草》名单所见运作过程中的官署,权力毛细管与杨上善《太素》。 《味觉》:中古尝药仪式的扩展。
读完觉得标题一点都不复杂了。第一部分的讨论未必回答了”如何将叙述者放回其时代“这个问题,但把全书的立足点通过文献综述很好地呈现了出来。第二、三部分虽说分别探讨“官僚体制和家族”、“文本的抄撰和阅读”,但关键点都在医政中的身分与知识,对《新修本草经》撰者名单的讨论很精彩。第四部分有趣,简直可以称为南朝隋唐版的《词与物》,探讨语词堆叠的方式以及话语怎样淹没了事物。最后一章温馨感人,企图找回历史中的个体(明知这种尝试要失败),可与《疾之成殇》对观。
思路是新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历史学方法一股脑儿用在医史书写上导致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医学史变成显学了,估计国内这块算不毛之地),譬如从没喝过烈酒的,第一口肯定是各种“爽”。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医学史,而是医学知识史,说实话不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向观念史发力。当然了,医学史如今做的各种奇形怪状,主要是学医的没空(没能力),学历史的凑数(瞎亮能力)。
醫學知識的專門化和醫官的“伎术官”化導致世醫不再優先强調醫者的身份轉而尋求其他入仕途徑;文本知識的權威壓抑了身體感受的經驗;撰者序列體現知識生產與醫療制度。知識/身份的分析為醫療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后记有明显错别字
读的是陈老师博士论文的版本,非常漂亮的研究,但是很难说有理论上的贡献(可能也因为材料限制),期待陈老师转向20世纪之后的研究。
医学只是论域,讨论的文本权威、知识生成、身分叙事并未见到专属于医学的特点,但也因此可以启发其他专门史。作者不断强调在错位和张力中发现被隐蔽的意义,可以看作方法运用的高手,篇章设计也的确独出心裁。材料运用虽仍可见检索痕迹,但已相当丰富,最令人称道的是居然看过那么多不同领域的二手文献,真的是下了极苦功夫。但似乎成书非常仓促(看致谢是边校边改写),一则是节目内的段落文句编排并不好,题目之下的内容往往并不能切题,而又提出大量额外的疑问,论述因此缺乏力度,而像在读车轱辘话。二则编校脱漏非常严重,明显的语病、错字、纪年转换错误举目可见,甚至有称李渊为唐太祖的。按说这本书应该是没法通过出版质量检测的。
立论很妙,有的地方有点冗杂没太懂,但是感觉很妙,顺带说一句,很北大……
本书看似是一部学术专著,其实是一部论文集。陈昊的作品很能唬人——对于不懂西学者,往往炫目于其西学理论而莫敢置喙;对于不懂中学者,又往往震慑于其所引史料而视为博学。其实,陈昊于中西之学皆未能融会贯通,而塑造成一种中西杂糅的诡异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