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象棋的故事的封面

象棋的故事

[奥] 斯台芬·茨威格

出版时间

2012-11-01

ISBN

9787532758579

评分

★★★★★
书籍介绍

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艘自美国开往阿根廷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小说名篇大都被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心灵的焦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被中国读者广为了解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 译者:张玉书,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家,国际茨威格协会理事。茨威格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张玉书先生功不可没。他翻译的茨威格作品在四十余年来影响了几代读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是打动了徐静蕾,促成她拍出了同名电影。

用户评论
茨威格最后一篇中篇小说,100页的长度小而精致,依旧出神入化的将人物的内心描写的栩栩如生。真的是屏气凝神的一口气读完。读茨威格的小说是会中毒上瘾的,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窥探人性深处的刺激感或许是隐藏在我自身的某种天然的窥探欲。
绝妙的故事!看过此书后我成为了茨威格的脑残粉。一艘游轮上,两个象棋高手,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各有自己的特长,也各有自身的局限(两个偏执狂在许多方面差异悬殊,但也有共性的方面)。他俩过招时比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还包括精神上的、意志上的较量(B博士在技术上强于琴多维奇,赢了第一局;琴多维奇利用B博士精神上的缺陷赢得了第二局)。书中将有着奇特经历的两个另类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还巧妙、自然地将人物与故事融进了历史(纳粹的迫害)、融进了生活(象棋-游戏)、融进了哲学(敌与我、胜与负),构思真是绝妙啊!另外,本书是我看过的德文小说中翻译得最顺畅、最舒服的一本,一口气看完了,非常愉悦!【4万】【首图】
一口气看完的小书'精彩
丝毫不觉得茨威格意在控诉法西斯的迫害 因为这是他自杀前最后一部小说而预设立场恕我不能苟同 读来这更像是一种对文明前后两个极端的“我”的梳理与反省 蒙昧的傲慢与笨拙本真 开智的骄傲和欲壑难填 逼疯自己的可以是自己 棋盘两边可以坐着同一个人 有趣的是人们一深入挖掘双面维罗妮卡一样的自我就要设置对立和冲突 pi和老虎是生存斗争 琴多维奇和B博士是方格里的角力
实实在在精神分裂的痛苦。“每一个患过偏执狂的人,是永远受到伤害了。”“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人,还是要有所依。
4.5,不能说故事的起源,但陌生人如今的状态,是来自盖世太保的残酷。虚无的囚牢对他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被迫分裂自己来对抗无尽的虚无。故事的最后,陌生人与冠军下棋,从再来一盘开始,全程紧张,冠军故意拉长比赛时间,而陌生人变得越发焦躁,好怕下一句下一行一触即发,发生什么。最后陌生人的清醒是作者的仁慈吧——2023.12.31
不成魔不成佛,一个是大开大合,不能下盲棋,胜率奇高的世界冠军;一个是剑走偏锋,完全靠易一本“秘籍”,自我渡劫成为的天才。两个极端,不同的人生,却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是不是我们都被过多的诱惑限制了,无法去到达更极致的自己。
1.经典代表作。 对人物、画面,心理,语言等的描写细致入微!画面感极强! (如描绘国际冠军的愚笨和无礼、贪婪;描写B博士的精神分裂和举止礼貌) 2.全文紧凑不拖沓,故事扣人心弦。 一个愚笨的孩子→居然会下国际象棋→居然赢了城里人→还赢了全、世界→客轮上接受游客的挑战→B博士现身→力挽狂澜,下出和棋→插叙回忆在集中营的苦难→重新回到最后一盘棋→B博士再次精神分裂→恢复正常,行棋结束。 3.描写了集中营对人的摧残,恢复正常的结尾也暗示人类需要平常的生活,而非战争般疯狂的胜利!
一口气读完。想起了棋王 ,也是本文字很流畅的书,强烈建议没看过的人去看看。也想到了自己疫情的那些日子,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我要去方舱,估计会带一本最深奥的书逼自己去读。
茨威格的故事永远充满过多的激情和密集的形容词还有偏执狂,对人的心理描写到极致,不知他与佛洛依德交往是否对他的写作有影响,至少他是深信人乃非理性生物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