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白痴的封面

白痴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时间

2014-02-01

ISBN

9787532762682

评分

★★★★★
书籍介绍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陀氏说过梅诗金公爵是他写过最接近耶稣的人。木心说,耶稣爱世人,但世人不配。
公爵选择娜斯塔霞的那个晚上,他抱着她,她笑、他就笑,她哭、他也哭,简直没有比这个画面更让人欣慰和心碎的了。 以及:我早就知道封皮内的简介会剧透,所以一眼都没看,不过译本序我看了一半不到,就被剧透娜斯塔霞会把那一摞卢布扔壁炉里了……而且他妈的,为什么荣如德会在译本序里面说《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的弑父凶手啊!还好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没仔细看名字,然后就把这个忘了。结果刚才看完整本又想看译本序,我就又看见名字了,还是完整的……妈的,气死我了!荣如德你为什么要在译本序里面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的凶手名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荣如德,如果我这几天忘不掉那个名字,我恨你一辈子!!!
福斯特在谈陀氏和乔治·艾略特的时候有提到,陀氏在基督教的熏陶下长大,经过认真的思考脱离了教会,不过并没有离弃而且绝不想离弃基督教精神,而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爱的精神。梅诗金其实是一个稍具自传性质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人,一个“完人”,他对娜斯塔霞的态度实际上是怜悯(如他自己所说),而并非是爱,从头至尾他都希冀能救赎娜斯塔霞。反观娜斯塔霞,一个高傲自尊的女人,在她发歇斯底里将十万卢布付之一炬的时候,我认为她是近乎毁灭性地将自己也一起焚掉了,那一场群戏很有张力,列别杰夫和加尼亚的在场使这一段极具戏剧性。娜斯塔霞爱公爵,对罗果仁是蔑视的,而她就在这两人之间挣扎折磨,最后香消玉殒。
梅诗金公爵从遥远的异国瑞士来到混乱的故乡俄罗斯,犹如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临人间炼狱,一面是神性要让祂爱祂的子民,去感化那些堕落的心,祂如施与神恩般地爱着娜斯塔霞,一面是人性让他也烦恼忧愁、也为情所困,他以凡人的姿态爱着阿格拉雅,后者让他不再有异乡的多余人之感。直到临死的伊波利特用长篇累牍的自我剖析向公爵发出了质问,既然无法躬逢常年大庆、不散筵席之盛事,那么尘世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公爵明白了,欲作为凡人获得俗世的幸福必然要以耶稣之名受难:“哦,只要我能够感到幸福,我的悲哀和我的灾难又算得了什么?我真不明白,打一棵树旁边走过,怎能不为看见那棵树而感到幸福?”阿格拉雅逃跑之际他无法抛下晕倒的娜斯塔霞,上帝恩宠超越儿女私情,然而这不过是为了幸福而牺牲幸福的悖论,公爵游历炼狱最后又落得两手空空回了天堂。
作者对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的性格塑造地很真实,自己为自己设定了悲惨命运的道路,自己越是放纵堕落,就越符合自己的设定,就越充满一种自虐式地满足。这都是从小生活的阴影所造成的,既然无力反抗,那就自甘沉沦。而梅诗金公爵并没有爱情,他的爱只是同情、怜悯。怎么会有人对虚无主义、人性有如此多的思考,然而却完全不谙人心的险恶?他是一个被剥离了人性,或者说人的欲望,而一心只有拯救的“白痴”。
要达到至善至美,先得对许多事情不理解
公爵、阿格拉雅、娜斯塔霞、罗果仁都是让我又同情又生气的。公爵明明是个无比善良仁爱宽厚的人,却被当成白痴,当成笑话,是这个社会病了。抛开宗教不谈,事实上这样的人格也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那四个抱团来找公爵要钱的(这是全书中最让我愤慨的情节),后来竟然和公爵相处得还好。阿格拉雅终究不是像公爵那样的圣人,即便她能懂公爵,对公爵的爱却是自私的,她也要公爵同样专一地爱她一人,而公爵却是个为了怜悯之爱就可以答应结婚的人,他博爱,却没有原则。愤怒、嫉妒总是熄灭了理智,倘若阿格拉雅没有说出那些出于揣度而伤害了娜斯塔霞的话,事情也不会发展成这样。每个人物都挺复杂的,几位丑角也余味很多。
读陀的时候总是格外平静。 “抽象地爱人类实质上几乎总是只爱自己”,公爵没办法全身心偏爱阿格拉雅,也无法说服娜斯塔霞他的爱不是只出于怜悯,太爱他人甚于自己,倒无法爱人了💧
梅诗金是诗人的象征,娜斯佳是世界的象征,诗人一定会为了拯救世界而离开自己最爱的人,这是悲观的,但不得不悲观,最后因为人的欲望死去的世界,正是我们拥有的这个世界,看似一无可取的人,完全被原谅了,妥斯妥耶夫斯基为了稿费长篇累牍,其实它是一个短篇,有趣之处在于他自己化身为若干人物,吵闹不停,仿佛在天堂
可能坚持真善美的人最终都会变成白痴吧,也不过是一部假的爱情小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