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伪币制造者的封面

伪币制造者

[法] 纪德(Andre Gide)

出版时间

2014-03-01

ISBN

978753276274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在纪德全部作品中占据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这是纪德最后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和艺术最成熟时期的产物。纪德在日记中坦承他是用毕生积累写成的这部作品,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写成以后,死而无憾。因此,可以说它代表了作为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纪德的最高、最总和性的成就。作品思想深邃细腻,文笔清丽精湛,视野宏阔,内容丰厚。它既是一部成长小说、伦理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小说,甚至还是一部表现如何提炼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元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早期文学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逐渐发展成反帝国主义思想。纪德擅长虚构和自传书写,在文字间展露他的人格,因拘谨保守的教育和狭隘的社会道德主义分裂而成的两面:冲突和至终和谐。他的作品描绘了严谨道德约束下的自由和赋权,可以感受到他为追求知性而诚朴的持续努力。他自我探索般的文字,反映了他关于如何成为完全的自己的思索,笔意所及包括在不背叛个人价值的同时,拥抱个人的性别本质。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巴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樣,懷疑主義的小孩們在波利死後“踏上了正道”,衹是波利並非死於不可見的疾病,而是完全意義上的鬧劇和悲劇。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而我們竟何以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比起陀氏的人物,這本書裡面的人物缺乏信仰的天賦,趨於混沌和平庸,意志不夠強力,感情也不夠精純——但這未必不是更深更久永無寧日的痛苦。 “我是那樣地渴望靜寂。我們生活在這世間永難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靜寂……是的,我想我們真正能聽到的時候,應該是在死後。”
按需。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伪币”有两种:爱德华的”伪币”其实就是一种人置身虚构之中或真的信以为真或假装相信的状态,全然依靠人的主观感受。它总凌驾于现实之上,或总能将现实“文体化”。最终,波利的死让爱德华“绝不让现实先于思想”的理念感觉受到了冒犯。并不是所有的现实都能被文体化的,而造成波利自杀悲剧的小孩子,他们使用着另一种“伪币”,即真正在现实中使用伪币行骗。现实展示了其残酷的,无法驯服的本性。当裴奈尔听完爱德华的“伪币说”之后,发现他其实对自己拿出来的伪币并不感兴趣,便断言道:“我看得出您对现实并不发生兴趣。”爱德华说:“那倒不,但现实使我感觉不安。”
人物众多,几乎每一节都变换一个讲述者。对于记名字困难症真是挑战。 以“求真”做母题,“伪币”用的就很有意思。 说的是文学的事儿,又自嘲“小说中出现知识分子总是危险的,让读者头疼。“ 最喜欢:文学不应该考虑是否符合道德,而在于体会生命的本质,尤其是悲剧意味。 老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 裴奈尔、俄里维、爱德华大约都是纪德。
诚然纪德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但却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么狗血的剧情 这么扭曲的边缘化的人物,他是怎么把它们聚集到一起的。但狗血中见哲思,扭曲中见真实。小说沦为思想的载体,人物成为思想的符号。书中有一句话 这不是关于活人的小说,这是一本思想的小说。也许生活就是一场狗血剧,看多了通俗小说的我们往往惊异于生活的多样性与可能性。但纪德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也许低估了普通人的超强忍耐力与适应力。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朴实质感。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2021-02-19 12:45:36
本来众多的人物自序和日记就已经很难懂了,这翻译使这本书变得更加晦涩
开始时以为这是莫比乌斯环,结果是自己想太多,纪德不过是化身爱德华以框定读者的阅读理解。这是一本兼具理论的小说,连带着文学之思、艺术之思、现实之思、宗教之思。即便只从可读性来看,人物叙事的切换、细腻的情感与自省,无不宣告着作者娴熟的笔法和通透的观察。
元小说——无视主题、淡化剧情,没有一个主题像自然主义文学派所谓的“生命的一切片”(甚至不在乎横向还是纵向) 可只是放入材料不加以剪裁怎么抵抗虚无,何以就成为“思想小说”呢,伴生的“生命的戏剧”也过于排外和抽象了....
107-2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