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卡车的封面

卡车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出版时间

2014-05-01

ISBN

978753276590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巴黎街头女主人公拦下一辆卡车要搭车。女主人公上了卡车,便与司机滔滔不绝地聊了一小时二十分钟,无所不谈。而《卡车》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搭车也正是她的亲身经历。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目录
摄制介绍
第一个计划
第二个计划
第三个计划
第四个计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影片里卡车装运的就是这堆东西。人世间的全部写作。仿佛这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称分量的,三十二吨作品,这叫我听了开心。这就是我说的:形象。但是这种普遍存在的作品,在《卡车》一片中是混杂的,其中有观众的作品,有我的作品,一切都搅和在一起。这堆黑色密封的东西,往前去周游世界,被人遗忘,但是有生命力。不是死的。随时可以用于一切。用于创作马拉美的一首诗。用于造成一种表面上无缘无故的痛苦,在有一天晚上,不知什么地方,袭上一个女人的心头,尔后再也无人提及。” 是的,《卡车》应该是一切——爱、政治、犹太孩子、大海、雾、女人和男人、印度支那、矮小瘦削的女孩、电影、写作、智慧与遗忘,杜拉斯的一切。
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剧本,场景是一个卡车里的一男一女,在这封闭的原始空间里,两个人的关系存在着可能性,但也可能是早早地终结。脑海中浮现的是黑白画面,跟若松孝二拍的那些片子一样不明所以、文艺晦涩,女人下了车,就是这样,一切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讲完了。包括所有的爱。
杜拉斯有百分之八十的书都是骗钱的
与其说是电影限制剧本,不如说是互相限制。读完还是想去看电影。
言之无物的东西,却精彩
抽象且开创。 “我们的信仰是没有信仰。” 太多概念的理解,需要二刷,标记。
D。剧本的符号化和抽象性还蛮有意思的,甚至能够想象两个人坐在舞台前,背景是一辆行进的红色卡车,杜拉斯和德帕迪约坐在舞台上(舞台可以同步进行,电影镜头又不得不分屏,但是能够制造真正的暗室。两难。)形式独特。最后的采访关于杜拉斯个人的部分倒挺有意思,原来在1977年远在法国的她,也曾经受到过这种意识形态波动,难怪不喜欢戈达尔。
当时看这部电影殊为惊艳,马上认定它是我看过的TOP5,看完了本子更清楚杜拉斯的意图,一是突破电影的限制,二是政治宣言。嗯,这种锐意的精神,我必须得好好吸收。“卡车上的女士再也不会无聊。她不追寻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发现她内心有一种喜悦,既可存在而又不用探索存在的意义。一种真正的、流动的、向前的、根本的回归。唯一的出路,在这里,是最终认识到出路是不存在的。”“阅读是属于黑暗的,属于黑夜的。即使大白天在室外阅读,书的四周也是被黑夜笼罩的。”
停在最后访谈之前就会被我带进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