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心事如山的封面

心事如山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出版时间

2014-12-01

ISBN

9787532767090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这是一部登山史,更是一部人类与高山的情感史。

作者从童年时在外祖父母家捉迷藏的乐趣泛起涟漪,渐渐扩散到月夜里无心翻起有关登山书籍时的心潮澎湃,继而讲到亘古至今西方想象世界对高山由厌恶转至亲近、由亲近转至痴迷的历程。其间,有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现代社会追逐速度与效率的幽默质疑,对地质学理平易近人的解释……在半是写实、半是评述的叙写中,麦克法伦带我们穿越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回溯有关高山的科学、文学、哲学历程,将人类高山情愫的微妙变化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同于以往的探险类作品,《心事如山》不仅包含了令人血脉喷张的登山故事,更有对科学、文学、哲学的探讨,还在自己和他人的登山途中,为我们捡拾了许多有趣的文人旧事和登山者的怪癖,“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手法,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体”。

—Why do you want to climb the Mount Everest?

—Because it is there.

目录
一 痴迷
二 美妙的石头书
三 追逐恐惧
四 冰川与冰:时间的流逝
五 高度:山巅及景观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明明都是很浅白的字和词,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每句话我常常要读好几遍才能看懂,一定是排列的有问题,感觉翻译毁了这本书
女译者、女编辑,没有金刚钻就不该觅瓷器活儿,真的姑娘,请你去死一死,旁遮普=蓬加,阿尔马蒂=阿拉木图,聂慈石=尼采,巴斯尔斯=罗兰·巴特,忽必烈=库布拉,灾变论=劫数难逃论,亚瑟王座=阿瑟的座位,摩西=慕斯,博奈尔=婆罗洲,米德尔马契=三月中旬,高加索=考卡萨斯,里海=卡斯皮安海,普林尼=普拉尼,亚拉腊山=阿拉勒峰,威苏威斯=维苏威火山,野驴皮=驴皮记,进取号=星舰雄心,阿萨辛派=阿萨辛斯部落
我怎么好意思说我也姓陆?哦不,还好,我的名字转译过来或许姓撸。
多少个日夜,一想到风起时,雨落下来,阳光照亮山谷,雪花落在顶端的十字架上,登山者跋涉在步道上直视着自己的内心,我就心跳加速,想回到山野里去。
特别好。如果不把 “他” “它” 乱用就更好了 (莫非英文原文也故意用 he 代替了 it ?)
虽然很多人吐槽人名地名,但是这本书真的太惊艳了。采访国内登上珠穆朗玛峰最大女性期间看这本书,真是太幸运了。 作者从地质学角度,历史角度解读人类对高山的痴迷,实为惊艳,虽然是前人提到过的的洞见,但本书可以说比较全面解读了人类对高山的痴迷缘起。 高山赋予了登山者获得超越时空的体验,还让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充分自省,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名利场。 不过,最重要的是,“高山加剧了我们的新奇感,重新激起我们对有形世界最简单事物的惊奇,让无意中被现代生活方式过滤掉的欣赏奇迹的能力。” 唉,登山终究是勇敢者的游戏。像我这种怕死的人也只能在书里感受感受这种迷人了。😧不过去爬爬低海拔山峰还是可以的。
世界将于火焰中终结的预言已经消散,如今的末世论已不再是场毁灭一切的大动乱,而是持续的崩坏。世界末日就在这里,就是现在,就在四面八方,无法再推迟。
翻译太差了 。再差的翻译也掩盖不了一本好书。
我在山顶上待了一会儿,让其他人继续向前走,开始下山。我想着雪兔:出现在你路径的这样一个动物,是在提醒你他也有自己的路径,我闯雪兔的路径,他闯入我的路径,然后我的思绪从山顶移开。在山脊的一片白茫茫中体会到的幽静已经被在我前方看不见的距离所取代。我不再感觉到我被降雪紧紧裹住,我已经适应了他,并且被他延伸成为被降雪覆盖的几百英里景观的一部分。我想到东面,在那儿,雪将会降在凯恩高姆山脉百亿年的花岗岩背面;我想到北面,在那儿,雪将无声地覆盖格雷山上蒙那德利尔斯空旷的荒野。我想到西面,在那儿,雪将降落在诺尔达特山的群峰——拉德哈·比恩,爪山; 米尔·布德哈,黄山; 鲁依纳·比恩,怒山。我想到雪降落在看不见的一座又一座的山脊上,那刻,我哪儿也不愿意去。
越越推荐,喜欢书名。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