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的封面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阎云翔

出版时间

2015-12-31

ISBN

9787532770564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阎云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阎云翔先生系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早年著作有《礼物的流动》,他的英文专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获得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学术著作奖-列文森奖。这是为纪念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而设立的,每年只颁发给两本亚洲研究专著的作者。

目录
序言(凯博文)
导论:个体的崛起
第一章 农村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二章 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变化
第三章 夫妻生活的胜利: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按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重读。眼界是开阔的,但是很多东西读着有如鲠在喉的不适感。
“个体化”这个概念有滥用之嫌,尤其是当把毛时代从儒家父权制转向集体公有制都能掰扯到个体化上。但可以理解作者,不跟西方理论对话,扎根出来的概念西方同行谁理你呀。项飚是例外,一般人不能比。阎文笔好,田野的时间跨度大,涉及议题多,睡前翻一翻还是挺好看的。
同一本书前后版本分数不同。
人类学。怎么说呢,阎云翔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就是重民族志轻理论,而且其实我也不知道民族志里需不需要很多的理论。乍一读有种当年读科斯的变革中国的味道,不过确实相对来说人类学比新制度经济学会欠一些理论,这也是需要改变的。
论文集,炒冷饭。不如另外两本著作好。
中国的情况复杂啊
讨论“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解放个体的制度变迁,个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强势国家的角色,个人主义的误读与缺失,以及消费主义的影响。最后一章对于麦当劳的社会空间的讨论很有意思,咖啡馆、宜家的社会“空间”也很值得探讨。彩礼那一章还有家庭模式的转变也很有意思。阎云翔对于东北下闸村的变化的考察,在当下已然成为我生活的日常状态,个体化的生活模式。
#阎云翔 1st 本书收录作者90s在黑龙江下岬村和北京社会考察时所作的数十篇论文,论文记录并考察了中国社会变革的两个方面,即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崛起和社会关系结构性变迁导致的个体化进程。作者对论题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个体化的原因及其本质,如农村改革所致的经济与社会分层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变化,家庭关系的结构性转变、农村青年和青年文化、青年女性崛起和父权制衰落、个体能动性、彩礼演变、社会主义转型期的消费主义以及新兴餐厅中的社会空间等,总结出“中国的个体化是由国家掌控的,同时也是缺乏文化民主、福利国家、古典个人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这些西欧个体化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个体化进程依然停留在第一次现代性的解放政治的阶段。中国的个案同时展现了前现代、现代和晚期现代的情形。”
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好理解,同时也很有深度的论文合集,虽然书写成的时间很早,但是对于分析现在的社会问题仍然很有启发。个体化的思想随着消费主义一起涌入中国,个体追求自由的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与中国整体化的社会结构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