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对空言说的封面

对空言说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出版时间

2016-12-31

ISBN

978753277279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传播无处不在,但它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传播的本质?《对空言说》这本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它不仅揭示了传播的历史演变,还探讨了传播与人类生活、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是美国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现为艾奥瓦大学克雷格·贝尔德讲席教授,也是国际传播学会(ICA)的会员。他的研究得到美国人文基金会、富布赖特基金和利华修姆信托基金的支持。《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奇云:元素媒介的哲学》和《取悦深渊:自由言说与自由传统》等作品。
推荐理由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哲学、宗教、社会、历史、文学、政治和媒介技术史等多学科中的体现。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观念,揭示了传播的本质和复杂性,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适合哪些人读
对传播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
对信息传播现象、媒体与社会关系、跨文化交流等话题感兴趣的公众
希望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和传播能力的专业人士。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论:交流之难题001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戊戌年影响最大的TOP3(观五爻动)
2017年3月。北大复试前。
“最深刻的伦理教诲要求人们无差等地泛爱一切人,然而时间却只允许一个人真正地关爱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居民。毕其一生,每个人只有时间给少数几个人以关爱。我们这些肉身凡人只能个别地去爱;不过,没有博爱之心又是不公正的。爱之悖论是,边界的具体性和要求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由于我们只能够和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共度时光,只能够接触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在这一点上,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
本科时候第一次读何的版本,云里雾里。新版本翻译的确要明晰一些。花了三天读完这个版本,大致勾勒出彼得斯对于传播观念史的看法,人类的传播史是一部对话不可能的历史,亦是一部在对话与撒播之间变动的历史,而对话的观念逐步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对话不可能行,让人类处于日益的焦虑之中,而忘掉了应有的道德关怀。因此,人类的命题应由“我们能相互交流吗”变为“我们能彼此相爱并公正和宽容地相待吗”。同时,彼得斯的分析中,也恢复了西方哲学中对“身体”的漠视,这正是学术界将其视为开创了传播哲学研究领域。精读完第二遍后写一篇读后感。2018.5.28
交流的观念史实际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思。从柏拉图和奥古斯都开始,展开到洛克、黑格尔和马克思,从哲学问题进入到社会学。最终,书里所阐述的交流,回到了“在场”情况下的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不该受到符号的限制,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平等和关爱之心。真她妈的一本好书
前几章关于哲学宗教的内容看得很艰难,但是到后面一切豁然开朗,很难想象本书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而面对未来世界的趋向以及影响,本书似乎已经提前交了答卷。
算是研究生阶段第一次深入阅读传播哲学的一本书。传播的观念史在彼得斯各种旁征博引下变得栩栩如生,是对话还是撒播,他让我们站在时代思想巨人的视角进行生者与幽灵的激烈交锋,很多文段在阅读时大呼过瘾,当然这更归功于再版译者邓建国老师细致的翻译和注释。而读书无疑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过去,指导未来,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再理解“communication”则是本书留给我的思想作业———2022年3月13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我给满分。
这个翻译版本看起来非常轻松,看完以后觉得很舒服!彼得斯的论述真的让人很佩服!每每与人交流不同的时候,我都会非常郁闷。其实那不是交流,那是我对他人观念的灌输,我没有意识到他者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他者不是自我的映射。
写的好啰嗦啊,而且逻辑不够强?宗教味道略浓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