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封面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3277601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中,我们跟随主人公凡·维恩的脚步,探索一段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这不仅是一场心灵的冒险,也是一次对时间、空间以及生活意义的深刻反思。在这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中,你会发现爱情的复杂性远超过表面的甜蜜,而记忆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二十世纪卓越的小说家和文学大师,1899年4月23日诞生于圣彼得堡。尽管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导致的家庭流亡,他仍在剑桥大学深造,并在柏林与巴黎度过了十八年的创作生涯。1940年,他移居美国,在多所知名学府任教,以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的身份备受推崇,代表作包括《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及《微暗的火》。尽管《洛丽塔》1955年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时引起轩然大波,但他的文学影响力并未减弱。1961年,他移居瑞士蒙特勒,并于1977年7月2日在那里逝世。
推荐理由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是一部深邃且富有哲理的小说,纳博科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复杂的情节,探讨了爱情、记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以及新奇与熟稔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田园与浪漫风格,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文学界独树一帜,并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它不仅挑战了读者对传统爱情故事的认知,还融入了历史、地理和文学的多元元素,展现了纳博科夫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功底。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艺术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喜欢深度剖析人性和情感关系的书迷
热衷于探索时间、空间哲学的思考者
对纳博科夫作品或20世纪后半叶文学感兴趣的学者。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整体华丽而繁复,却为近期阅读中最不愉快的一次。不愉快不是早就可以放弃了吗,可许多经典场景的微雕呈现和迷人节奏曾何其令人惊艳和期待啊!(尤其第一部中的情欲挣扎、演进)所以为何要在行文中无节制地加入大量字词游戏和大部分时候都无关痛痒的典故呢(诚然可暗示出主角的部分性格),这样连篇累牍的粗暴填充甚至连炫技也称不上,无非某种自负的稀释和搅拌罢了。进而对此文本自身的矛盾,我真心觉得困惑,到第四部分对“时间”的“哲学”探讨时,相对已觉得不那么尴尬了,诚然这部分实质上既不哲学更不文学。
纳博科夫的博物学基础是其作品命脉所在,这不仅带来某种精致的自然史风格,更构成其庞大互文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纳氏比喻连绵、勾勒细腻,括号使用更如屡出奇兵(并增强其行文的层次感)。纳氏的要害之处在于,他固执地认为所谓“审美”或“风格”是文学的唯一或根本要素,然而这只是因为他过于低估了审美和风格的复杂性。他终归无法克制地要在临近结局时抒发一番对时间的见解(尽管纳氏多次强调自己对“思想”的鄙视),他同样也无法控制卢塞特的死亡(尽管纳氏也一再表示对“伦理”的抵制),这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肤浅:他根本无法否认思想和伦理同样会产生美学效应;而他对这两者的抗拒,归根到底只会反过来在他的“美学”和“风格”中造成了致命的缺陷——正如他在每次涉及思想或伦理内容时,不得不总是用可笑的戏谑或故作高深口吻来掩饰。
读起来很费劲,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这本肯定是纳博科夫风格小说的顶峰之作,激情,浪漫,文字极富活力,这种写法到这里已经是极致了,比《洛丽塔》还要彻底。深刻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这些内容读起来是无比华丽和天才性的,没法模仿更不用谈超越。
这种写法,姑且叫「直男给铁棒绣花」。
回忆是纳博科夫最迷人的姿态。这依然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它有漫长的叙述线程作底,极致书写与漫天技巧围生的美丽的壳,还有博物和学科的点缀,再没有理由不让我倾倒。可是也正是它的繁复缭乱凸显了他故事里有的(相对的)显透,虽然它的根底相当“复魅”。对于只存在“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定位,我仍然更愿意寻找他书写里的无时间性——把玩时间而去否定时间的隐约姿态,也更愿意承认他需要的以“暗涩”、在空间里的“困滞”为基础的幻象不需要时间去切割和打磨。可是矛盾的是啊,作为介质的、记录的时间,一旦失落便不会有生命焦点,那里本该有无数的触发可能,虽然最终只归为一种。同样也不再有他笔下如律动般周而复始的节奏,只是一团经历在无序地铺展。原来,我利用了时间,又不意欲承认它的存在。加上执迷,这些也是我根本爱《洛》的原因。
很多地方读不懂,但是太迷人了。整本书像爱达本人一样致命
没有微暗的火整活好
新的周期,又以读你开始。
叹为观止
终于终于读完了,阅读体验十分特别,就像走了长路才能看到美妙风景,就像攀爬了高山才能登上顶峰,在作者繁杂鲜活浩渺的文字世界里,有耐心才有机会品味精华。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