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