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俄罗斯文学讲稿的封面

俄罗斯文学讲稿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8-05-31

ISBN

978753277618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怀着乡愁的文学课

★ 重返俄罗斯文学黄金年代

★ 深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尔基……

★ 以烛火驱散迷雾,探究伟大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

“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

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离开故国之后,曾于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国高校开设俄罗斯文学课。《俄罗斯文学讲稿》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纳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六位重要作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尔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现俄罗斯文学的黄金年代。

这些带着乡愁的讲稿绝非枯燥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以同为作家的灵感和天才之光,带领读者穿梭于那片未经砍伐的俄罗斯文学森林,那是纳博科夫失落的家园,是他从幼年时代即纳入血液的精神养分。他从细节着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极具个人风格的褒贬,尤其突出的是对纯粹的艺术性的赞美,对“庸俗”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虚伪乏味文学的嘲讽。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罗斯文学及纳博科夫研究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纳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艺术是一场神圣的游戏。”科学家对事实的尊重,作家对充满想象力的伟大作品背后复杂微妙的激情轨迹的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正是纳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独特魅力之一。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课堂,让阅读回归阅读,品尝细节的魔力,与鲜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纳博科夫精通托尔斯泰、果戈理和契诃夫,认为他们是19世纪俄罗斯最棒的小说家。当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后者生于1899年。阅读纳博科夫对其他作家的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洛丽塔》《爱达或爱欲》《微暗的火》,等等。”——《时代》杂志

“纳博科夫的想象力和风格令其讲稿不囿于教学之樊篱而达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杂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
原编者前言
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
尼古拉• 果戈理
《死魂灵》
《外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情分减一星,纳博科夫本应该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的偏见,导致我对他很有偏见。我甚至【满怀偏见】地觉得,所有认为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有深度的人都是缺乏深度的人。在我看来,陀氏显然是比纳博科夫更高层次的作家,纳博科夫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并且极具想象力,但其拘泥于文字执着于语言,对于人性只用笔尖轻轻一触,而陀氏则是狠狠一击,纳博科夫创作出来的是书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来的是社会。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见也不无道理,但我不爱听。
我现在很能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立场”,虽然措辞不免刻薄,却也是其一贯的风格。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文学”似乎始终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所在,那么温润,那么博大,那么包容,最终旨归是真善美。真是很有意思,一个写出那么多后现代小说的作者,却有着这么一个称得上”传统”的文学观。以至于我现在每每看到纳博科夫这个名字,就会诡异地联想起“丧家之犬”;在迷失了时间的荒野里,他是掘墓者,更是守陵人。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情感,也因此而更近了一层。
读纳博科夫真的很危险。那种感官被打开以及智商被碾压的感觉,尝过一次就欲罢不能。跟着他重返故国俄罗斯,循着他的阅读轨迹去寻找他的童年来路,同时被灵感和乡愁包围,真是很奇妙的感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吐槽如暴风骤雨一般,这个任性的蝴蝶先生啊。 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之前读的是另一本书吧?为什么会错过这么多重要的细节?
一、纳博科夫对果戈里的解读可以说是独抒己见,把《死魂灵》看做果戈里神秘主义内心的隐喻是个别致的想法,这在他的《果戈里》一书中说得更为详尽,但是,怎么解释果戈里和普希金这位自由派诗人的友谊呢?二、对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解读基本上是主流观点,好的是他把这些作家们置于世界文学的谱系中去观察,发掘出他们极具个性而又普世的特质,其中写契诃夫的文章尤其好。三、完全带着有色眼镜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对陀的批判集中在病态人物和戏剧性场景,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小说的独创性却被无视,相比之下,我更赞赏米沃什和布罗茨基对陀的批判。
对本书抱着经典导读期待的读者大约都要失望了!彻头彻尾的新批评!好读也好懂,得亏纳博科夫是个有趣的人,不过读罢第一次想到,大概要用这个角度来读《洛丽塔》吧?用新批评解读这些被定调为现实主义代表作的文学,让我想到批评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性赏析,岂不是刚好是一组对照,反正老马可觉得自己完全就是现实派!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真有趣
哈哈,明显比另一本要挑剔啊!看文人相轻真有意思
17 作者在观察力上有点令人嫉妒,他应该很喜欢蒲宁吧。批陀的部分多少可以理解但是还带点忿忿不平,等到吹契诃夫的时候超级舒爽心里就是一整个你说的好哇你好有本领😭果戈里《外套》有吸引到我。有种精英阶层居高临下睥睨感,不知道有没有人同感
纳博科夫为教学活动准备的逐字稿,其观点是私人主观的,缺乏权威性,对具体的某一个作品的研读倒也细致。只是纳博科夫太早便离开了俄罗斯,和那片土地的情感联系少之又少,本身存在着视域的限制,如群友所说,对俄罗斯这个苦大仇深的民族缺少实在的共情,具体表现在难以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精神领域的深挖,逼视。所幸,纳博科夫“他把最高的赞誉留给了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