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独抒己见的封面

独抒己见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3277632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目录
序 言 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
访 谈
刊名不详(1962)
BBC电视台(1962)
《花花公子》(196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天下午京东快递员把这本书送到,连同《致薇拉》和另外一本书。当天夜里,越看越起劲,合上书本,关灯之前看了下时间,已经凌晨两点四十七分了。封底印有几个问答,抄一个结束这段附注。问:您赞赏哪种力量?反对哪种力量?答:为稳妥起见,我倾向于只接受一种力量:艺术战胜垃圾的力量,神奇战胜野蛮的力量。
精彩,语言的准确性与思维的独创性合二为一
嘿嘿嘿,不期而遇的幽你一默,太可爱睿智了
谁的访谈录都不喜欢,不管是大作家还是小写手。(不是纳博科夫说得不好,不是他没有个性,纯粹个人对文体好恶)买的时候没看内容简介,略失望。
#补标 2018#我想,当读者合上我的一本书时,我希望有这样一种感觉:书中的世界慢慢后退,停在某个地方,悬在远处,犹如画中的一幅画:凡·博克的《艺术家的工作室》。
纳博科夫看人、看艺术的眼光很高很高,但嘴脸并不令人讨厌。 “艺术从来不是简单的。回想起我讲课的时期,每当有学生使用这样可怕的措辞“真诚和简洁的”——“福楼拜的创作风格总是简洁和真诚的”,我就不自觉地会给个低分,因为这给人的印象是,“真诚和简洁”是散文和诗歌应得到的最好的赞美。当我删去这些措辞,有时太用力而划破纸时,学生就会抱怨:老师总是这样教导他的,“艺术是简洁的,艺术是真诚的。”有朝一日我必须追究这种恶俗的根源。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女学究?纽约的一个激进主义蠢蛋?很显然,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奇特的骗局和复杂。”
好狂气…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狞笑到底是什么比喻。感觉弗洛伊德会赶着入梦来暗杀纳博科夫(别)福克纳好惨,同时被海明威和纳博科夫评论为口水仗。但我真的很喜欢喧哗与骚动还有八月之光😭
哦,酷哥
读过《洛丽塔》以及作者别的书,现在已经记忆模糊。当时读的很费劲,读完也没搞明白在写什么。一句话:“没感觉”。可能本书是采访合集吧,让我能感受是在一个我能理解的思维模式上进行,多少还可以看懂一点。纳博科夫很一个有趣的人。但我不准备再读他的小说了。
精彩都在访谈,后面真的是车轱辘话来回来去。不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