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广岛(杜拉斯全集4)的封面

广岛(杜拉斯全集4)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出版时间

2019-04-01

ISBN

9787532779246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杜拉斯全集》第四卷,收入法国作家杜拉斯于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琴声如诉》以及分别于1960年、1961年出版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长别离》,三个文本摒弃传统的线性叙事、铺陈描写,绝大部分篇幅为简练对话,特色明显,三者的影响力与电影有直接关系。 《琴声如诉》是文学评论界将杜拉斯归入“新小说派”的重要依据。小说描写不可能的爱情,一方是无法从爱中逃离的牺牲品,一方是因爱而杀人的凶手,情杀案的旁观者,却一步步置身其中,这部小说奠定了杜拉斯作为法国现代重要作家的地位。英国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1960年将其拍成同名法文长片(英文片名《七天……七夜》),杜拉斯与作家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编剧,女主角扮演者法国演员让娜·莫罗凭此片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也被列入“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是杜拉斯为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的电影撰写的剧本,以遭原子弹轰炸的广岛为背景,拉开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的对话,关乎记忆与遗忘的主题。电影于1959年上映,是同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影片,这部电影成为“左岸派”电影(或者说“作家电影”)的代表作,剧本文本于1960年出版。 《长别离》是杜拉斯和作家热拉尔·雅尔洛为法国电影剪辑师、导演亨利·科尔比执导的首部电影撰写的剧本,讲述咖啡馆女老板黛蕾丝与在二战中被捕失踪的丈夫分离十六年后的戏剧性重逢,表现战争异化人性的主题。电影于1961年上映,同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也是“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剧本同年由伽里玛出版社出版,文本内容与电影有所区别,保留了未拍摄的场景内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拥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作品涵盖小说、随笔、剧本、电影等多种形式,以《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以《广岛之恋》和《印度之歌》等赢得国际声誉。早期作品形式古典,后逐渐打破传统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的内涵,给艺术带来了革新。
目录
琴声如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琴声如诉》:杜拉斯非常厉害,新小说似乎是反人文主义的(“干巴巴”“像摄影镜头”),但正如巴塔耶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这恰恰通过一种彻底外化而实现了更高级的内在性,让微妙的情感寄寓于话语、声音、姿态和气息层进又错位、冲撞又交织而成的时空体——真正的复调文学。2.好久前看的《广岛之恋》,读剧本又有别样感受,话语与影像的张力,两性的缠绵与对抗(性关系不存在),过去时面互嵌旋转展开,储存世界记忆的历史档案馆……雷乃似乎是想让情感节制些而略作删减,但或许女人突然的愤激正是“歇斯底里”的最好写照。3.齐泽克曾说集中营始终抵制着象征化,并将如幽灵般不断归来,文中唱着歌剧(“声音的空域”)的无名流浪者不是最好的写照么?战争的震撼与失忆,画报形体无休止的解构与重组,这不又正是维利里奥描述的战后当代艺术么?
个人觉得比《情人》好读很多。很喜欢译文这个版本收录的篇目,一个中篇(其实是短期)加两个电影剧本,在有限的篇幅中用精炼的文字和情节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杜拉斯成功地做到了。尤其是第二篇《广岛之恋》,完全就是靠男女主之间的对话撑起了整个故事,既充满了画面感又保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完之后,有一种想要立马找对应电影来看的冲动。
“据我所知,他在她的心上打了一枪。”在我年轻到不足以理解爱情的时候,一直以为“心痛”只是一种形容,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痛是有实感的,“砰”地一声,穿心而过。杜拉斯笔下的爱,只是伴随死亡的一道阴影,而夜里盛开的木兰花,带着沉郁的气息。
浓情蜜意,自述心肠。爱情,总归是一个人的事情,缺了一脚才能绵绵无期。
文学与电影的合流
广岛,这是你的名字。但愿她不要与他重逢,因为人们已经感到,那将是世上最大的不幸。Duras分离了人物、声音和文本,将角色的二重实体分散到言语和非言语中。在这里,现实被某种接近梦的超现实取代。没有恋情,没有生活,没有存在,只有爱情。
其实不算读完,最后一个剧没看。 但还是想表一下。不是冲着《广岛》,而是《琴声如诉》。会让人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写得这么好。
喜欢《琴声如诉》
广岛,你的名字叫广岛。
广岛读起来像是一个战争年代人们需要互相救赎的邂逅。短暂又美好。长别离读起来才凄美,遗忘与执念,最后又是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