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致敬莎士比亚之作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哪里才是家园?
动荡时代中无奈沉浮的普通人,他们一无所有,除了那颗一再破碎的心
……
《砾心》发表于2017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塞利姆和双亲及叔叔阿米尔一同生 活在一座充满秘密的房子里。某一天,塞利姆的父亲从家里搬了出去,而母亲对此闭口不言,之后又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塞利姆无法理解父亲的选择,也为他的沉默感到羞愧。中学毕业后,塞利姆被成为高级外交官的叔叔带往伦敦,但这座城市的喧嚷和阴冷让他无所适从,只能在无尽的孤独中勉力求生。母亲去世后,塞利姆回到家乡,试图挖掘让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秘密。最终他不得不面对最亲近之人的创痛,而真相几近把他摧毁。
小说名取自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 情节上虽与这部莎剧经典存在重叠,但对权力和道德的关系做了更符合现实的审视,展现出古尔纳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对政治生活、个人际遇、婚姻生活独立的判断和立场。小说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延展至90年代的伦敦,用细腻的笔触、层叠呼应的叙事手法和跨越时空的视角,谱写了一曲普通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悲歌,却不沉溺于一味的感伤与怀旧,超越了殖民写作的范畴,展现出更广阔的普世性。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 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60年代移居、求学英国,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
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来世》《海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