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的封面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

孙绍振

出版时间

2018-03-31

ISBN

9787533480882

评分

★★★★★
书籍介绍

文本解读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对文本的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基于此,孙绍振老师以他深厚的理论学养和深邃的学术眼光,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细腻沉静而又敏锐犀利地把一些流传千古甚或争论不断的名篇名作进行了深入解读,其间有批判,有建构,有哲学思辨,有感性和智性的交融,为文学爱好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如何有效解读文学作品的很好范例和方法。

目录
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代自序)——1
古代诗词
敕勒歌——
木兰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开始一篇提到用比较和还原的手法分析文本,很有收获,可惜的是,后面分析各种作品,没有具体展示如何用比较和还原手法。(019/100)
当做备课的工具书来用
我觉得还是简单的文论 喜欢诗歌的可以读
不觉得是很大的创见,但是诗歌卷让我多感受了点诗歌。
诗歌篇幅最大,散文和小说部分篇幅相当。如果想单看小说解读可以读作者的另一本《经典小说解读》。诗的分析是普遍性的缘情言志,以及绝句第三联在意脉上的转承或对比。现代诗歌部分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胡适有破旧诗功,却也带偏了新诗方向,郭沫若重新找回了想象与激情的空间,到戴望舒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象征到浪漫再到融合。小说部分还是特殊性的还原、错位与变异法来分析。
感觉好好
看的时候比较废心力。作者提出,诗歌是情寓景中,诗人情与景卒然相遇激发的想象力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经常对前人以眼前看到的实景评价诗歌水平高低或者盲目攀附意识形态的做法嗤之以鼻。另外,作者重视以诗中景物所代表的意象情感、立体构图所营造的画面氛围、意思上的起承转合、诗意的留白创造力等来评估艺术高低,倒是比传统诗话一味重视直觉感悟要合理,可成为一家之言。
关键词:还原、对比、心理。可惜最后分析的结果不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