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蛙的封面

莫言

出版时间

2020-02-29

ISBN

978753396024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蛙》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境,却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者简介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是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于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作品融合迷幻现实主义、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现实。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长篇小说和《透明的红萝卜》等中短篇小说。莫言作品被译为五十余种语言,并荣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包括茅盾文学奖、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等。此外,他还被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和荣誉称号。
推荐理由
《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家庭、爱情、战争、社会变迁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面貌。书中通过多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展现了历史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适合哪些人读
对家庭故事、社会变迁、中国乡村生活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的读者
喜欢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读者
以及对文学创作和小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计划生育、开放二胎、乃至不合法却屡禁不止的代孕,哪个不算民生大计?哪个不关系到人类未来?多少人靠这些吃肉喝血满嘴流油?然而这样大的事情,居然全部维系在女人的子宫上,“为人类为民族”的帽子死死压下来,压得女性毫无喘息之机。吃肉喝血谁都可以、被吃肉被喝血的却只有女性。但历史会审判啊!审判谁?谁成为帮凶、谁又在事后自认罪人痛苦不堪?书中的代表是姑姑。是一位迎来无数生命、也扼杀无数生命的女医生。又是谁躲在背后、暗暗接收一切好处、却半点罪责不沾的?是万足啊!前妻死亡是因她擅怀二胎,他无罪。代孕生儿也是后妻作主,他不知。前妻的死换来他的升迁,后妻的罪换来他的“香火”,好一个典型的无辜男啊!好一个荒唐的“听取蛙声一片”。然而最荒唐的,是故事只是故事,故事终有完结的一天,现实却还在延续,无边无际,无止无休。
一段特殊时期里,一个政策下众生的离苦得乐,撕裂了整个姑姑~
第一次拿起时情绪不对,只看了两页就放下了,第二次拿起再看就被深深吸引。作为80年代出生的非独生子,小时候随母躲过计生,稍大时听闻过计生围堵叫嚣拆房子,在医院产科实习时还见识过计生来产房要人,当时的冲击变成记忆后,感受就暗淡了许多。莫言这里通过“姑姑”几乎缩写了那个时代。那个复杂而挣扎的时代,还有那些挟裏在时代的洪流里可怜的人。“姑姑”到底算不算一个罪人?或许后记最后一句“他人有罪,我亦有罪。”对“姑姑”以及那个时代最恰当的评价。
莫言在书中说题目来源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听取蛙声一片”。由此蛙贯穿了整部作品,它是娃的谐音-记录着姑姑,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卫道士由娃拼凑的跌宕的人生;它是被听取的一片蛙声,是姑姑内心自我责难、内疚的魔障。在这个故事里你很难去谴责姑姑,无法用对错去明晰。她确实走过弯路,正如她所说这一辈子都是被太过听话太过革命所害,所以她秉承计划生育的宗旨,将农村的计生工作做到头做到底。但她没有进步意义吗?在很大程度上她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代表了她对于封建传统的生育观、价值观的一个决裂。在这个相互角力的过程中她也是受伤害的一方,但不同的是最后她开始了反思,活着用煎熬的方式去赎罪。这也是对政策的一种反思以及对自己、对人性的反思。
“我国不止一代年轻人不了解莫言作品中涉及的历史,如果他们相信、接受了莫言作品中片面的和捏造的‘故事’,那将后患无穷。现在,在人们眼中,莫言的作品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的作品;再往后,他的作品有可能被一些人捧为‘经典’。所以,当前对莫言的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是非常必要的。到目前为止,对莫言作品的批判多是自发的,而且数量不多,主流媒体基本上没有。我期待有更多、质量更高、更有说服力的批判文章出现。同时,对诺贝尔文学奖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打破对它的迷信。”
第一次看莫言的书 本以为会晦涩难懂 但没想到引人入胜啊!
荒诞荒诞
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知谁该为那么多生命的消失承担责任,显然不应该是姑姑。
看到后面越来越有种《美国恐怖故事》的既视感。。。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本书的视觉冲击不亚于檀香刑 好书 大师之作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