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的封面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捷克)伊凡·克里玛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7536073159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这部长篇小说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为背景,主要讲述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一位是年迈的总统(暗指捷克前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一位是越境失败、身陷囹圄的死囚。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轨迹渐渐接近,不期而然地发生交集。摄影师巴维尔的生 活是小说的主线。他在单亲家庭下长大,在捷克封锁国境时期曾试图逃亡,结果给自己惹来几年牢狱之灾。而后他因为总统拍摄纪录片而在“制造谎言”的电视台站稳脚跟,如傀儡般受上级的指挥去拍摄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无益的文化将占据人们的内心这一现象充满忧虑。在20世纪70、80年代捷克的“正常化”时期,人们在形式上对政权的支持与否决定了他们能否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能否获得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他们需要对外国势力的介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这种心照不宣的交易最终造成一种道德困境——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媒体推荐:

伊凡•克里玛属于这样一群作家,他们的作品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不仅对文学,也对当时的社会事件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他知道,唯有人人自愿全身心地参与到捷克民族的命运中来,民族才能存活下去。

——彼得•萨亥尔(本书原文版编辑)

小说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巴维尔从未拍摄过的电影故事,而是书中重复出现的问题和作者对它的回答。克里玛的《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并未带来心灵的净化、彻头彻尾的光明或者黑暗。书中有的只是大量的灰色地带。

——迈尔克•巴步卡(捷克作家、评论家)

克里玛小说的时代背景为1988年至1990年的交接期,主人公巴维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故事情节虽然与“电影小说”有些混淆,然而主人公对于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胜利,什么是信念和公正的思考极具感染力。

——沃尔克•萨基达(捷克评论家)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当代捷克著名作家。一九三一年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十岁随父母被关进纳粹集中营,在那里度过三年。一九五六年毕业于布拉格查理大学语言文学院,曾先后在多家杂志或出版社任编辑,同时创作剧本和小说。在长达二十年内,他的作品在捷克遭到完全禁止,只能以“地下文学”的 形式在国内外读者中流传,广受欢迎。克里玛与哈维尔、昆德拉被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二〇〇二年,克里玛获得捷克共和国杰出贡献奖章,此后又获得“卡夫卡奖”,成为该奖的首位捷克籍获奖者。

译者简介:

杜常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译有小说《白桦林》、《聚会》等。

用户评论
时代更替前你同大家一起挣扎着活在虚伪里,至少还有远不可及的梦想。时代更替之后你拥有了自由,却在陌生人之间游离辗转,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几近窒息。
因为题目对仗连着看了这两本。很喜欢,虽然虚构和现实的界限有点混乱导致有些地方没太理解。印象最深的是罗伯托的故事。以及会有一种感觉是它让我对一种事有了心理准备但是这事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这是没有意义的。确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部分叙述片段跳跃很厉害,读起来很容易混乱。结尾的飞升联想到《大师与玛加丽塔》……
设问的部分都是经典。
所以 两边都走不同的路会通向哪里呢?
悲惨是这样一些人的命运,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变得高尚,又没有勇气变得卑鄙,他们只能拼尽全力保持中立,这种命运堪称悲惨。
克里玛的一个洞见: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寥寥无几。书中的主人公在共*产时期,自恨于制造给观众洗脑的谎言,总是梦想着,将来能尽情施展才华,结结实实拍几部“自己的”电影;但自由之后,为了生计只能拍色情广告。没有自由的年代,人们通过想象活在现实的另一面,反有一种“放飞”的自由和开解。而真正自由之后,梦幻破灭,醒来的代价是终于意识到自己只是时代之流中的一粒浮尘,没有分量,随波逐流。
动荡的生活,去无可去,又退无可退。在一个周遭黑暗的时代,光明好像在前方,但走过去却发现是无尽的灰色。“悲惨是这样一些人的命运,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能力变得高尚,又没有勇气变得卑鄙,他们只能拼尽全力保持中立,这种命运堪称悲惨”。这个时代读那个时代的捷克文学,总是会产生一种“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