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冷战1947-1991的封面

冷战1947-1991

[德]贝恩德·施特弗尔

出版时间

2017-07-01

ISBN

9787540780340

评分

★★★★★
书籍介绍

冷战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影响既深且久,对其解读也纷繁芜杂。这部专题史以二十世纪的特殊政治现象“冷战”为主题,以分析冷战发生的深层历史背景为开端,按时间线索,对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的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是一部有一定分量和深度的学术著作。作者基本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视角,也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较为公允地反思、记录了这段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在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贝恩德·施特弗尔(Bernd Stver)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曾在哥廷根大学与比勒菲尔德大学学习历史学。1991年,完成关于第三帝国民众心理学研究的博士论文。1994年访美后,转向冷战研究。目前是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ZZF)教授兼波茨坦历史研究所编外教授。著有《美国在冷战中的自由政策,1947-1991》(2001)、《冷战》(2003),《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问世于2007年春,被誉为可同美国冷战史学家盖迪斯的著作相媲美。

目录
译序
导言:意识形态与核武器
第一章通往冷战之路,1917—19450
一、东西之争:意识形态的百年对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希特勒同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愧是德国人写的,文风非常的理性和克制,很好,大量翔实的材料,而且写作思路和细节内容都非常对我的胃口,特别是文化对抗那里,其实是很多冷战题材的专著很少专门讲解的,作者视野宏观,译者水平也在线。
最近同时在读两本冷战史,这部德国学者写的更像资料汇编,视野全面,信息量巨大,尤其是关于冷战时代的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潮演变等冷知识相当丰富(关于东西两德的资料非常多),立场也比较客观中立,但德国学者普遍不善于表达,文笔枯燥,只是认真堆砌史料,叙述沉闷,思想深刻但可读性较逊,典型的日耳曼社科遗风。PS:翻译水平很一般,大量常见词都译的莫名其妙,竟然将“大卫鲍伊”和“斯洛文尼亚”都译错,甚至将“惊奇队长”译成“漫威船长”
2019年的第13本书。冷战全景,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层面而非政治的层面来着眼。
编年史+多角度混杂的叙述。颇为期待社会心态转变和文化对抗相关的章节,但关注点很多集中在核武器上,有些不够看。东西德的对抗节奏好像早早就预示了冷战的结局,但最终的东欧变革/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竟然又是充满了各种巧合。这似乎再一次证明平民在大时代中的无力。
看过的第一部冷战题材历史作品。 战后的历史,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不光是整体还是国别,都是冷战阴影下的个别表现而已。甚至包括中国历史的发展,夜深受到冷战格局的影响。 除了政治军事之外,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方面,冷战的影响同样巨大。在冷战结束快要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难以想象当时的环境。不过如果要理解当时的各种文本,也无论如何不应该脱离冷战的框架。 冷战的作品还有很多,还是要多看几本再做比较。
分析得比较全面,对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不啻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公正客观,全面细致,但译文比较生硬
五星,很详细的讲述了那个年代~
冷戰不是世界在那個時代的構成,冷戰就是世界的那個時代本身。
从纵横二方面对冷战作了全面的论述,既回顾了1947-1991的冷战史,又从冷战的军事、社会、文化、经济等层面进行剖析,观点总体来说比较客观,论证较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