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卢浮地宫的封面

卢浮地宫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出版时间

2019-12-31

ISBN

9787541089053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一个卡夫卡式的漫画寓言

渺小的人进入无限大的博物馆

沉迷于永恒的艺术

度过短暂的人生

一本漫画概括所有的博物馆

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承

🧩 编辑推荐

☆ “当卢浮宫遇见漫画”系列之“当马修遇见卢浮宫”:《方向》《3秒》《全民审判》的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卢浮宫”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 马修一本正经地讲述荒唐恣肆的奇想,用灰色单调的画面呈现出艺术世界光怪陆离的倒影。假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的地面建筑只是金字塔一角,那么走进它的地宫会有怎样的镜中奇遇?假如地宫的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大得多,藏品和关于藏品的藏品也多得多,那么受聘统计、鉴定的专家及其助手将情何以堪?

☆ 马修在这篇“命题作文”中处处跑题却又处处扣题,每一章都是针对某一艺术主题的戏仿或恶搞,“画中画”玩得不亦乐乎,文字游戏层出不穷,在重复中渐变,强化主题。

☆ 于荒诞中见理趣,冷漠中流露深情:博物馆无边无际,藏品无穷无尽,艺术无始无终,渺小的只有人,短暂的只有人生。或许人之所以渺小,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全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而博物馆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保留了无数人生命的痕迹和艺术的传承。

🧩 内容简介

在某个不确定的年代,一位名字古怪的鉴定专家受聘来到神秘的“完结博物馆”,带着一位名叫莱昂纳多的助理,从事一份严肃的不定期工作:统计数不胜数的藏品,丈量无穷无尽的走廊。他发现世人所知的博物馆只是冰山一角,于是一层层地向下探访,逐渐深入它的脏腑,走近它的基础,同时也一步步走近了“博物馆”的真谛之所在。

🧩 媒体推荐

马修和以往一样,动用漫画的一切手段促使读者猜错、吃惊、思考。一章一个展厅,一个展厅一个世界……我们越来越陷入终极博物馆的地底和嵌套式迷宫的深处。跟紧了导游!

—— 大卫·杜比《加拿大独立图书馆》

变换字母的文字游戏、象征和隐喻、夸大渲染的手法,共同雕琢出一颗视觉和叙事的珠宝。

——《漫画星球》

《卢浮地宫》是无可置疑的杰作,足以跻身为漫画这一艺术形式增辉的作品之列。

—— BDGest’

马克-安托万·马修火力全开!作品创意十足,主题繁复,灰暗的画风背后藏着马修精致的幽默。

——《Babelio》读者评论

马克-安托万·马修(Marc-Antoine Mathieu),1959 年出生于法国昂热,是欧洲独树一帜的艺术漫画大师。作品曾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最佳剧情奖”,瑞士谢尔漫画节“最佳作品奖”和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最佳评论大奖”。他深受现代派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具有奇诡的想象力和实验性,每一部都令漫画爱好者耳目一新。代表作品:《画的秘密》《方向》《全民审判》《3秒》《卢浮地宫》以及《梦之囚徒》系列。

用户评论
3秒的作者
故事的第一层情节理解起来不难,但是作为画出《3秒》《方向》《画的秘密》的概念艺术大师,肯定不仅限于这一层意思。从调换字母的命名游戏开始,作品就陷入了事物的表象之海。作为鉴定家的主角,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目之所见真的是博物世界的冰山一角。鉴定家在第212天见识了模型空壳,那是人类力求接近形式(最接近本质的表象)的努力。黑暗守护颜色,而修补则在复原主义和坚决干涉主义之间摇摆,临摹过于出色,原本被定义为赝品,终于在3850天的时候,一个更加核心的概念开始显现,书中称为嵌套,但我感觉更像是自指。更妙的是这个自指作品将复制品作为了创作元素,于是假的东西成为真的一部分。这种自指还出现在第1万天,借由展览员之口,指出极简画框的时序叙述就是漫画,读者于是被作者扯进了那个深不见底的概念世界(接下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用博物馆地宫走廊距离的长度,来映照历史的时间深度,仅仅是走马观花便已经白发苍苍。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所为,渺小得像蚂蚁搬米,书里有些场景快能唤起人的巨大物体恐惧和幽闭恐惧,想起伊藤润二《阿弥壳断层之怪》,黑白分明的光照又像弗兰克·米勒《罪恶之城》。看完用计算器算了一下,主角逛完这个卢浮地宫花了大约五十年,人类徒劳的手工劳动、潮流的迁移回转、上级指令的更迭不休,促使工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生产出宇宙量级的无用手工制品,再强行赋予艺术价值,并用浩瀚的存档来进行历史定性——马修不光对镜子深渊感兴趣,他的作品里还总有一层社会批判,用高于人类的永恒之物(时间,光)来嘲讽社会组织形式的愚蠢,这本书更是辛辣的艺术批评。带有顽童之心和挑衅性质的阴谋论故事,这才是对卢浮宫爱得真切。
故人与故作都已在时间的尘埃里,如果将卢浮藏品展示理解为~时间尘埃最终造就的作品展示,那么一无尽头的卢浮地宫,拨开的则是尘埃中的尘埃,那些更为隐秘,更巨大庞杂的诸多不易言明部分。模具仓库,碎片仓库,修复工作坊,摹本部,档案馆,画框仓库等等。每一个部门的切入都好像重开一个向外窥看的窗口,以一个新的视角望向时间,与时间的作品本来。而每一位研究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专家怀抱自己的研究笔记,那里面会有一些重新的注解与阐释,可能也会因语意与表述的多向性,成为新的迷宫谜题。所以我好喜欢这本的最终指向~~无限接近,永恒循环。六星
过剩的博物馆,翻不完的沙之书,与实物一比一的帝国地图,起初我只是看到这些构思的奇妙,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概念化作品背后的存在主义。公正地说,马克-安托万的想象力并没有超越文学大爆炸时期的大师们,但他却是极少数可以将抽象深思赋予具象图画的人。可以看到的巧妙背后蕴含着看不到的深奥。马克-安托万不只是诠释,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创造者。认知科学认知艺术对认知的徒劳概括,自食衔尾蛇,循环论证。通俗说就是无限套娃啦。
好短…明天重看
#购于西西弗# 1、高级的黑白,高级的图文呈现方式,原来漫画也能和电影一样“玩转时空”。2、点点滴滴的“哲思”为作品增色不少。“那是艺术与语言尚混沌未分的年代,但那时感知和思想已开始分离。”“无心造假之假,自有其真实的成分。”
博尔赫斯式博物馆
3.5
看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无心造假之假…自有其真实成分…世界杯期间看到这句话真的戳…有点想看卢浮宫的纪录片。